教練總是教我們要上下一致的旋轉,從湧泉到頭頂的百會成一直線,但湧泉在那裡?教練問大家時,答案是各自不同,眾說紛云。其實教練之前也曾經講過,不過,今天不同,因為借用了羅師兄的貴腳實際的比劃確認,使我們對湧泉的印像大大的加深。
教練的話:
經過教練的實際解說之後,再練拳時,我發現確實感覺到腳掌受力變輕的感覺,在練熊經時,手上的氣感也比平常要明顯,所以正確的了解位置及原理比自己悶頭苦練要來得重要多了。
因此,所謂湧泉貼地炁有根,即指以炁及意念讓湧泉與地相接,而我們練拳時,腳掌不可用力讓湧泉區貼地,在做關門、熊經…任何動作都只要輕輕的旋轉,卻不可以用力的貼地旋轉。
我自己在尾閭中正部分一直覺得有一些問題,今天請教教練之後,原來問題還是出在落胯問題,經羅師兄幫我在上下調整之後,再次對落胯有更深的體會,當落胯正確,則脊椎、尾閭自然會中正。並且真正了解道家太極拳湧泉的真實位置。
教練今天還特別的強調,太極拳要拆開來練,每一招、一式拆開來,才能學到真功夫,而太極拳要說有什麼秘笈的話,那就是改掉錯誤的習慣。因為我們自己在平常的行走坐臥中,漸漸的有一些不好的習慣產生,如站的時候腰會向前挺,長久便會對腰產生不好的影響,然後再擴及到全身產生健康上的問題,所以,拆開來練,可以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把我們平常已養成的積習一個、一個的改正,這樣才能既得到健康又得到功夫。
練習基礎動作總是比較枯燥,而改習慣更是無趣,但卻是讓自己功夫進步的不二法則。惟有些人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可少走一些路,因此喜歡聽練功秘訣,走捷徑,初時可能會有成就感,如虛實分清以外形讓自己分得很清楚,但實際已偏離中定,另關門要求湧泉要旋轉,卻蹲低來達到目的,久了外形變了樣,而不自知。
因此練道家太極拳的秘密只有拆開來練,改掉錯誤的習慣,外形標準了再加上左家內功,盤起拳架會行雲流水,身體內部在行炁,人是積炁而養命,久了百病自然遠離達到長壽目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