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0日 星期五

111/12/28科博館班看別人在探討如何肢體伸展追求「內動」,會感嘆原來跟對師門是非常重要的!

   

     有學員問:「何謂內動?如何做到?」這問題其實困擾許多練太極拳的同好,所幸我們跟對師門,在學習過程因先師嚴格要求及不斷有文課的灌輸,加上自己感到不足,也會重複研讀鄭師爺及先師的所有著作。另除星期假日外,每天都在教學,由於「教學相長」,在學員身上獲得許多珍貴的寶物,因此對上述問題略有一些小小心得!

       「內動」是學習者渴望的,但如果操之過急,可能一錯全盤皆輸。為印證如何做到,由一位已學習多年的學生做「橐籥功」,並提醒不要管呼吸,雙手保持原狀略略捲動即可,由該發問學員雙手輕貼其兩邊肋骨。該演練者只捲動一點點,輕貼者即能感受胸腔內部有捲動,但不是肌肉的拉扯。

        另輕貼者雙手改放在演練者前後胸部,演練者做兩、三下,便有被前後引動,代表練對即有炁的開合。

       最後請該位學員,以想要「內動」方式演練,只做一下下,即被察覺呼吸急促,且只是肌肉動,根本沒有「內動」,更談不上「炁」的引動。

        經此實際演練,該員稍有認知「內動」的特徵,完全沒有動到肌肉,也清楚練拳過程「越想要有」反而「越沒有」,這是老子所說的「少則得,多則惑」應證。

         學習「純道家太極拳」不可能靠想像練出「純炁功」,更不可能靠看影片練到。而是依「黃老」的思維,如法的「不動手」練,才能做到「炁」的「內動」,到此階段,會有「原來如此」「得來一點不費工夫」的喜悅,再看別人在探討如何以肢體的伸展追求「內動」的「炁」,甚至「凌空勁」,會感嘆原來跟對師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111/12/22竹南班本門是在修改中成長,而不是不斷學習新的課程進步!


        自八月迄今,每次文課,有些學員都自願演練「倒攆猴」及「十字手」,讓大家找出問題,有位未參與者,感到不可思議,發問:「四個月來,難道沒有把動作做對?」

        自願演練者回稱:「動作會,如同製壺師做好粗胚後,仍須不斷細雕,才能完成好的作品。我們會習慣性手會出力,每次改完,隔一個禮拜又恢復,才會一直演練同樣動作!」這是非常好的「純道家太極拳」的思維。

         本門強調「不動手」即是要求「有力不出力」,此種修為是非常難的,由於從小到大都是出力,要改習慣並非易事。但可以靠著上課時間,授課者發現問題加以改善,可馬上糾正,隨著時間把過去所有習慣改掉到忘掉。

        而內在思維要經常保持道德經說的「及我無身,我有何患?」心境,不要起伏不定,這比較難發現,所以要上「文課」及多讀鄭師爺、先師的著作及線裝書,逐漸改變「自我」成「捨己從人」,一切是「反者道之動」、「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思考!

        因此四個月來,改了一段時間,但真的把「動手」習慣徹底改了嗎?相信每位學員一定不敢說「做到了!」只是比以前進步而已,所以本門是在修改中成長,而不是不斷學習新的課程進步。功夫巨星李小龍說過一句話:我不怕練一萬招的人,就怕把一招練一萬遍的人!

2022年12月16日 星期五

111/12/15二炁陰陽盪逍遙由實腳軸心帶動兩手的擺動!

       「太極運動十三式」第二式:二炁陰陽盪逍遙,天地有陰陽二炁,人也有陰陽二炁,人會生病,因二炁失調,故藉由練習本式讓陰陽二炁與天地做交換,恢復陰陽中和身體。

      練習重點,由實腳軸心旋轉,帶動兩手成一陰一陽的擺盪,但 由於動手的習慣,會兩手不自覺用力帶動身體的旋轉,本課程除動作熟練外也要求養成「不動手」的習慣!

        本影片兩組演練:

站前方ㄧ組:由實腳軸心帶動身體旋轉,兩手不出力的擺盪,體內陰陽二炁與外界做交換,兩手麻漲達鬆身逍遙目的,即是「純炁功太極拳」要求的無形、無相!

站後方ㄧ組:詮釋兩手用力帶動身體的旋轉,雖有運動目的,但本身炁無法由雙手出與外界天地炁做交換,非本門「純炁功太極拳」要的。



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111/12/05一領地天動三焦目的以天地的炁治好身體的不適!

        新班第一堂課程是「心齋」及「一領地天動三焦」,前者已在前文告訴學習者,本門練炁都是借天地的炁,讓本身成為導體,迅速讓本身不好的炁回歸天地,不好的炁停在身上愈少,當然身體會愈健康。另內在的心理修養,不要太自我,需以對方立場設想,才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本文主要探討「一領地天動三焦」,這是先師研發的「太極運動十三式」第一式,所謂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稱。 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等內臟,下焦包括腎、大腸、小腸、膀胱。
       初學「一領地天動三焦」都會當體操用力練習,認為只是動動筋骨的運動。因此再聽課,如「心存已練過,都會了!」恐會錯失精進的機會。由於經過多年嚴格要求不動手的訓練,回頭練本式,才知仍是強調內動的招式。
        今天特別講解如何遵守不動手的要領,如愈遵守規範,手、腳不容易酸,且在享受內動流暢的舒服,因此如法練,對三焦出問題的人,可藉天地的炁治好身體的不適。
        本影片重點有下列二項:
一、印證不動手,地炁很自然會引入身體,再藉由雙手定式捲動,由湧泉將地炁引領到頭頂再透到天上,不是用雙手拉到頭頂。反手回來時,天炁自然帶回到身體,再回歸地底下,如此重複練習。若邊轉動雙手邊用力捲動向上,內動效果會打折。
二、動手與不動手的差異:
第一組:練習者雙手引地炁至上焦位置,未先雙手不動再上捲,而是直接往上,如此內動效果打折扣。
第二組:依要求雙手至上焦位置,先不動手捲動,再由湧泉帶動往上,內動就非常明顯!
    






 

2022年12月2日 星期五

鄭曼青師爺認為「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炁補」因此都勸病患練太極拳!


        近幾年由於新冠病毒肆虐,有些不幸染疫者,雖然有吃藥(不論西藥或中藥)復原狀況不甚良好,不是很容易氣喘就是久咳不癒,因此,疫情剛開始擴散期間,在部落格即呼籲「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炁補」希望大家勤練「橐籥功」以防止染疫或染疫後快速復原。

         這種論調是鄭曼青師爺提出的,由於鄭師爺中醫造詣很高,有不少人找他看病,但師爺認為「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炁補!因為藥是偏,病是偏,以偏治偏不是好事!」吃藥無法完全康復,只有練太極拳才能恢復正常,因此都勸他們練拳,如羅邦楨師叔即是一例。渠在高雄太極拳雜誌第四十期「左家太極拳釋疑」文中提到「民國三十八年,先師攜家來台,寓台北市廈門街,那時我家亦住在同一條街上,與先師寓所祇隔幾條巷子,那年我只有二十一歲,但因久病體羸,正好先師是位精於岐黃的名中醫,又因先嚴與先師素讅,即携我前往叩求治病,在治療期間,即遵先師之囑,開始學習太極拳。‧而我一經學習太極拳後,沒有幾個月,不但病癒,而且身體日健。從此以後,太極拳成為我日常必作的運動,一直到現在仍然練而不輟。

        由於本門太極拳是「純炁功太極拳」,借天地的炁與本身炁做交換,達養生目的,是以行炁為主。與大家共勉,要把練拳當藥吃,早上除要練熊經、鳥申、降魔降心外(有練左家功法者加練大乘法、橐籥功、二氣迴旋),拳架更要盤一趟,再吃早餐,因空腹容易行炁,五臟六腑之炁易鼓盪,以達長炁。晚上則邊看電視邊盤拳架,是在養炁!如此病痛必遠離而去,即是罹病也會快速解決,同時拳藝也會在一年一年無形中進步

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111/11/19公館班 先師隨鄭師爺學拳,自認「左掤」是被改得最多、最吃苦的一式!

       師隨師爺學拳,自認「左掤」是被鄭師爺改得最多、最吃苦的一式,因為光此一式即學了將近兩個月,但此式卻建立老師前三個月功夫的基礎,如平移、上下有根的旋、不動手、美人手、實腳膝蓋不動、移位實腳先動、腳停手停、腳膝蓋中央對腳尖不過腳尖、手臂連在夾脊等,表示左掤相當重要,是傳統道家太極拳真正開始!

     因此將左掤七個動作分列如下,提供參考:

第一動:重心平移左腳,如同預備式一般不可高低,只是平平整整的移位,重心在左腳但不可站得歪斜。

第二動:身體右轉,不可下蹲或撐高,肩膀、手肘都不可變形,形成與身體成為一橫一豎,右腳膝蓋也不能打直。

第三動:左腳重心平移至前腳,身體保持原形不變,不高低,即平整均勻,是左實腳先動,帶動右虛腳,不可右虛腳先動。

第四動:身體略向右旋,帶動右腳跟離地,但身體不可晃動,維持不動如山狀態。

第五動:身體再略向右旋,一樣不可晃動,帶動左腳根盪至原來腳尖位置。

第六動:重心由右腳直線往前移,不要將重心全部放在左腳,以免左大腿髖骨部位突出,身體站歪外也容易傷到左大腿。

第七動:由左腳當軸心,帶動身體整體關門,面向正前方,左手勞宮對心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