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0日 星期四

112/07/15公館班熊經需遵守形不動炁動、形不變炁變原則練習!

         熊經練上下有根旋,如不遵守此規定,天地炁無法進體內,代替不好的炁,經達不到上醫治未病目的!而武術運用,也無法陰進陽出,以「陰柔勁」將對方發離地三步之遠!

        本影片做兩種示範:

一、依法「由下而上」、「不動手」練習,遵守先師晚年提倡「形不動炁動」、「形不變炁變」原則,雙手勞宮產生不同變化,站左腳時,左虛手呈現五指微微合,炁從勞宮進,再由右實手勞宮出,五指微開,頭頂保持微溫!

二、另一派強調邊移位邊旋轉,且雙手儘量伸展感覺有炁的練習,由於動了外形,未練習者對練習者兩手勞宮及頭頂都沒什麼炁感,只是練習者自己感覺有炁而已,而最主要的後遺症,是膝蓋承受不住沒有根的旋轉,很容易受傷!


2023年7月18日 星期二

112/07/15公館班身體在練,但心裡、思維都不知真正「不動手」的拳理!

       

        一般人練功夫著重練前面,如出手速度、重量。養身方面是「炁」從身體前面上下。道家傳統太極拳專練「有力不出力」,「炁」則是從身體前面下,再從身體後面上,也就是鄭曼青師爺強調「崇黃老學說」的道理,最後練成「水火既濟」及道家修練的「水火顛倒」。

      先師在講解拳架「起式」,一再告知,要想發勁,第四動做不到「水火既濟」即「河車道運」就無法發人,對養身也大打折扣。而在拳架中「倒攆猴」是最能詮釋「河車道運」的招式。但如未能遵守「由下而上」、「不動手」規定,則無法做到「河車倒運」,對預防疾病沒有多大效果!

       本影片主要講述,規矩守到了,不僅能「河車倒運」也可以「疊腰」達到内炁與外炁相鼓盪。練鄭曼青師爺、吳國忠先師一脈相傳的「道家傳統太極拳」,對一些小細節,如「不動手」、「由下而上」要確實做到,才能不知不覺練到「三純功夫」,否則只是身體在練,心裡、思維都不知真正「不動手」的拳理,到頭來,只是身披先師的傳承,但骨子裡卻是外家的太極拳!

2023年7月2日 星期日

112/07/01公館班定式時如何修正擺錯的位置!


        一般學太極拳只要外形學會,即表示已學到了,然後再追求熟練度,對所謂:
一、雙腳外緣與肩平寬,胸帶不可出力,放鬆站好。
二、雙手腕關不可出力。
三、站前後腳時:
(一)後腳尖不可超過前腳根。
(二)重心不可五五分。
都會忽略,甚至不知有上述要求。
        恰好有學員反應擺定式腳容易酸以致無法站久,請她擺「摟膝拗步」定式。發現兩腳寬度不夠、前後腳距離不對、身體重心偏離、上手腕關過高、下手手掌沒有平大腿等問題!
      在修正過程,有學員將手放在她的頭頂上,每次改正確位置,收放頭頂者,必有微溫的感覺,而練習者,修正到最後反應:「舒服多了,沒有以往站定式受苦的感覺!」

         本影片主要在講述如何修正擺錯的位置。而修改動作是本門非常重要的課程,也是每位學習者(包括我在內)必經的路程。而知道錯在哪裡,才能少走冤枉路,早日找到「天地炁」快速與本身的「炁」相呼應,達到「純炁功太極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