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0日 星期日

109/08/27竹南班「落胯」以肢體動作練習,感覺有做到,但卻不是「純炁功太極拳」的路徑!

        初學落胯」如以肢體動作練習,感覺自己有做到,但卻不是「純炁功太極拳」的路徑,惟每次都會有學員反應自己有做到落胯」,故會請他們出來示範動作。由於大家都進步了,眼界高了,結局都是被指出以肢體作動作:如吸肚子、蹲膝蓋、屁股下坐等詮釋落胯」
        由於有學員對落胯」仍有疑惑,乃再次解說並親自示範,隨後以兩人一組,下列兩種測試:
一、未練習者,手放在練習者頭頂,若做對,練習者頭頂會有股溫溫的炁。反之,則一點感覺都沒有。
未練習者,手放在練習者大小、腿後面若做對,練習者小腿後面會漸漸鬆開。反之,則始終維持僵硬狀態。
        由前述練習,若依照上課要求落胯」,都能輕鬆做到。但是自己卻無法知道是否有做到,跟以肢體動作練習,容易感覺自己有做到,是完全相反思維。因此藉由上課知道正確落胯」後,就須如老子「道德經」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每天勤加如法練習落胯」,總有一天會成為習慣。一旦別人開口跟你說如何以肢體做到落胯時,馬上就能知道,對方完全做不到,此時就會知道再怎麼解釋落胯」,對方都會聽不懂的!




 

109/08/25科博館班實腳軸心帶動,步隨身換,劍法輕靈,劍身自然陰陽變換,練劍時才會飄逸,如行雲流水!

       「左、右摟膝抝步」同上半段拳架「摟膝抝步」,只不過多了右邊練習,本式最容易犯錯就是重心交替時,面四十五度身體會轉正,以致關門時無法面向正前方。故需注意重心交替時,身體方向沒有轉變,練習時,需藉由另一人協助輕按肩跟腰,以防四十五度身體會轉正
       最後關門時,是由實腳軸心旋轉,接地之力透到夾脊,使虛手肘向內向前,讓地炁與本身的炁由勞宮出去,達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
      上式熟練後,在劍式「左右攔掃」、「撥草尋蛇」更能掌握實腳軸心帶動,步隨身換,劍法輕靈,劍身自然陰陽變換,練劍時才會飄逸,如行雲流水,不帶煙火味,就能符合「純炁功太極拳」的境界!


 

109/08/24台中班對「左掤」七個分解動作,更是不斷重覆拆開來演練!

        由於先師隨鄭曼青師爺學拳,光「左掤」就被改了近兩個月,且先師說「左掤」練好,拳架就差不多了,可見其重要性。因此個人認為想學好「道家太極拳」需多花的時間在此動作上,故在自我修練中,對「左掤」七個分解動作,更是不斷重覆拆開來演練,熟練之後再略帶九轉玄功,達到純炁功拳目的!

        基於自己練「左掤」過程,對鄭師爺要求「平整、均勻」有所體悟,因此在教學上,也將此動作視為上課重點。唯每次重教,總會發現舊生習慣反而難改,如不可高低、由下而上。新生動作固然生疏但較守不高低、由下而上規矩。可見鄭師爺說本門太極拳是「改錯拳」有原因的!







2020年8月23日 星期日

109/08/22苗栗公館班單鞭練錯,除後背膂無法動外,頭頂及雙手都不會有炁感!

  今天為印證練習「純炁功太極拳」須遵守不動手規則,以兩人
一組練習按手接單鞭,如有下列情形:
1.只有腕關垂下,小手臂沒有隨之一起倒下。 
2.雙手小臂下壓。
3.有的則是將雙手臂整隻浮起。 
除後背膂無法動外,頭頂及雙手都不會有炁感,也證明動作錯誤,是達不到「純炁功拳」的境界!
 

2020年8月20日 星期四

109/08/20竹南班別人協助做熊經動作時,練習者會覺得相當輕鬆!

        「熊經」是練上下有根旋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因此每個動作都需注意小細節,站時落胯雙腳外緣與肩同寬,從第一動雙手浮起及第二動雙手捲開動作,不可馬虎,是炁往下走的築基功夫
        為讓大家動作扎實,仍然以兩人一組方式進行練習。但動作都由別人協助,練習者會覺得相當輕鬆,主因是自己在不用力下做動作,唯此習慣仍借助他人。故自己需記得,練習本門太極拳不是在練肌肉。
        接著左右移位,不可高低。旋轉時,也不要以上帶下即以肩帶動。需上下一起動,如有動肩習慣,則以「少則得,多則惑」來修改,練時會有神清體泰滿身輕利怡然自得雙手勞宮麻脹,是尚氣導引現象。回家練習謹記上課要求,最多只練十五分鐘,但練累即須修習,不可勉強。若覺得不是很有保握,上課最好主動上台演練,如此對自己模糊的觀念會有一定程度幫助,久了,對道家太極拳的「無為無所不為」會更清楚,才會分辨動手不動手」、「練炁「想炁的區別!



 

2020年8月18日 星期二

109/08/18科博館班鄭曼青師爺說:「學功夫,學到才是功夫,學不到都是假的!」

        本門特色之一「平整、均勻」,練習按手移位,是最好的基本功。一般未學習本門太極拳者,移位都會前腳先動、上半身主導、雙手會隨之移動、走斜線等問題。
        為改正前述問題,經常上課中,以兩人一組練習。未練習者需輕貼練習者肩與胯,只要練習者移位出現前腳先動、上半身主導、雙手會隨之移動、走斜線等動作即告知出現問題,練習者可能會自認沒有這些現象,但再次練習,不斷被告知時,心裡自會警惕,練習時就會緊守規矩,達到要求。
        唯前述動作做雖然練對了,卻是被告之下,非自己本能的動作。故需如鄭曼青師爺說:「學太極拳你們說懂了,尚是我的功夫,你們說會了還是我的功夫就是會用了仍舊還是我的功夫要練到得心應手成為自然的本能反應,才是你們的功夫。」
        因此學習學本門太極拳「平整、均勻」、「不動手」、「由內而外」、「由下而上」、「發勁」,還是要如鄭曼青師爺說的:「學功夫是你們自己的事,功夫是在我肚子裡,不要利息‧‧學到才是功夫,學不到都是假的!」


 

109/08/17台中班雖然達到觸到對方喉嚨,惟一直辛苦培養不動手習慣,卻毀於一旦。

       「陰陽摺疊反覆式 」是練習聽勁非常重要的課程,也是體驗以柔克剛最好的方法。本課程都是在拳架、借筷子練不動手之後再上,主要是讓大家了解前述優點外,也為練推手奠定基礎。
       本課程式輪流兩人一組練習,且互有攻擊、防守,比以往課程好玩許多。但最忌諱的是,沒有以實腳為軸心旋轉,而是靠著肩膀帶動實手練習,甚至求勝心切,為達到觸對方喉嚨,手伸直並移動重心。雖然達到目的,惟一直辛苦培養不動手習慣卻毀於一旦。
        練習如有上述情形,很容易腳痠,且膝蓋受傷率極高,因此總會苦口婆心建議大家遵守規定。但習慣並非一夕之間就能養成,因此練習時間都不會太長,兩人練來回至多五下即休息,以免造成傷害。
                
      
 

109/08/15苗栗公館班 練拳時,會思考下一個動作,以致練起來卡卡的,如何解?

        有學員反應:「練拳時,會思考下一個動作,以致練起來卡卡的,非常不鬆,如何解?」這是典型求好心切案例,也是一般學習者心態。
       以前建議大家學習「道家太極拳」要有「小則得,多則惑」思維,不要什麼想都拿到,這要反而練不好。因為有意念就會濁,濁就會僵僵就會硬,硬就不會鬆了,怎麼可能練到「純炁功太極拳」
         因此先師說:「練時不想,想時不練」就是藥方。也就是練時只管把動作做完,不要管對錯,練完再回想,剛才那些動作有瑕疵。需要改的,再針對此動作修改,如想更上一層,晚上睡覺再想一遍,相信會鬆的快,其他拳架、身體也會跟著進步神速的!

 

109/08/13竹南班搭天橋即打通任督二脈,練一段時間,口水會有葡萄糖的味道!

        「心齋」是左家非常重要的內功,功效能導陰接陽達成經脈和同啟動先天炁機做行炁根本。因此只要新班開課必會解說的課程。同時也會示範如何打通任督二脈。鄭曼青師爺說每個人都能打通任督二脈,除非是躺在太平間的人或棉花人。但是在市面上卻有人在教如何打通任督二脈,並高額收費。也有人在販售打通任督二脈的書,只能說君子欺之以方。
       任脈下起於會陰,經丹田、壇中止於承漿(位於下顎唇溝的中點);督脈下起會陰過尾閭經命門、玉枕、百會止於齦交(位於上唇系帶與齒齦連接處),只要搭天橋」輕閉雙唇舌尖舐上顎,牙齒輕扣,不可緊咬,後牙床臼要稍有意合起來,就打通任督二脈
      舌尖舐上顎,舌根下有生津兩穴,左為金津,右為玉汁。是生津之處。容易引起津液〈口水〉,也就是「華池之水」,有口水慢慢嚥下,這是鄭曼青師爺說的「嚥金丹」。練一段時間,口水會有葡萄糖的味道,代表五臟六腑愈來愈健康!
       扣心齋須搭天橋,除口水較平常多外 ,雙手勞宮亦會有無色無味的濕氣 ,拿來摸在臉上,能讓肌膚變得更好,功效比化妝品還棒。另頭頂也有微微的溫熱 ,這都是練精化炁的跡象。內在的心情也很沈澱,對容易浮躁的人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由於此功法沒有時間、地點限制,除睡覺不練外,在站、坐或走路都可練,但前兩者需單腳,主要學習長壽的樹只有一個根的原理。養成習慣後,可「太極生活化,生活太極化」,希望大家將此法視為「養身必修功課」,一天一張紙的進步,不出三個月應有很好的成績!






 

2020年8月12日 星期三

109/8/11科博館班雙手無法如書架倒下,是無法理解膂由下而上升起!

        拳架「按手」接「單鞭」,雙手由指尖至手肘(小手臂)需像書架倒下,目的是讓後背的「膂」由下而上升起,若多加練習,「膂」會比較靈活,可為「河車倒運」、太極拳經說的「牽動往來炁貼背」打基礎。 
        單鞭練二炁分陰陽,鄭曼青師爺在楊家,此式就被楊澄甫太師爺改了一年半,可見不是很容易練!因此有些學員練久了,沒有注意細節,且被修改太少,以致養成下列習慣:
1.只有腕關垂下,小手臂沒有隨之一起倒下。 
2.雙手小臂下壓。
3.有的則是將雙手臂整隻浮起。 
       前述動作,都印證動手是無法內動,以致後背的「膂」沒有產生反應,「膂」不活,對靠「膂」吃飯「純炁功太極拳」發勁,是無法理解的!
 

2020年8月10日 星期一

109/08/10台中班接著三十七式的拳架,炁都能往下,這樣才能說「以炁練拳」的「純炁功拳」!

        起式第一動,如以呼吸幫助雙手浮起,是很容易做到,但卻犯了強吸強吐忌諱,以致胸腔起伏,不符合不動外形的「純炁功太極拳」,建議秉持「少則得,多則惑」的思維,以「拆開來練」,逐步達到手浮起的境界!
        如本動作能徹底做到「以心形炁,以炁運身」就能做到鄭曼青師爺說的「炁合形開」。依鄭師爺在「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黑皮書〉起勢所述:「起勢為太極生兩儀,兩儀即陰陽也。陰為形,在下為地,故不動。陽為氣,在上為天,乃以輕清以浮動。故開始時,以心行氣,沉於丹田。氣充乎內,在下為地,則兩手隨氣浮起,此即以氣運身也,是為氣合則形開。手降則反是,為形合則氣開也。以下行氣運身,浮沉開合,俱根於此。」
        其餘起式五個動作,自然炁都往下走,接著盤三十七式的拳架,炁也都是往下,這樣才能說「以炁練拳」的「純炁功拳」,而不是練肌肉的熟練度!
 

2020年8月9日 星期日

109/08/09苗栗公館班右邊不動,左邊略動,即已達不動手要求!

        原來上課地點公館國小,正在進行教室工程重建,施工噪音影響上課品質,學員建議改至仁愛國小上課。本(9)日已上課第二次,大家反應場所不受天氣、周邊人流影響 ,應可長久安心學習了!
         今天課程:單練基本推手,正手第二動「擠」。練習重點以右腳重心為軸,向右旋轉,帶動左手勞宮輕貼右手魚際。由於會有動肩習慣,因此以兩人一組練習改善
        未練習者,輕抓練習者右手中指,目的在提醒練習者不可動肩,而需按照右腳軸心上下有根旋的規定。練習多次後,未練習者再輕按練習者兩邊肋骨,如右邊不動,左邊略動,即已符合推手練不動手的要求達到內動目的

 

109/08/06竹南班為達到「前胯落後胯迎」效果,用肌肉扭轉,以致上半身向前傾!

       「前胯落後胯迎」上課教過實胯需如同扭開關一般旋轉,當時有提醒,練習時不可以肌肉用力扭轉,大家回去也認真練習,但最近上課發現有人在做關門動作時,為達到「前胯落後胯迎」效果,用肌肉扭轉,以致上半身向前傾。 

        學習「純道家太極拳」思維相當重要,明知道練習秘笈,但腦袋仍有「我比別人聰明」、「我要比別人做得更好」,就會陷入「我執」的困境,形成欲速則不達」,反而練成外家拳,失去「純炁功太極拳」本質 

        其實左右平移要做到「前胯落後胯迎」,仍需在基本功「上下有根旋」下手,因實腳軸心只要保持中定,虛腳的胯,只似有似無的扭轉,自然會落,如帶一點左家內功,胯落得會更深沉。

        而前後移位,則身體需保持「平整、均勻」、「不高低」,實腳在轉換成虛腳過程,僅略帶扭轉之意,自然容易做到「前胯落後胯迎」,當然左家內功帶一些,胯落得會更深沉,外形也看不出來有做扭轉!

圖像裡可能有1 人、鞋子

2020年8月8日 星期六

109/08/04科博館班 注意炁的感覺反而走冤枉路!

            有學員反應:「學習純炁功拳,被要求不能求感覺,我怎麼知道有練對?」會有此問題是正常的,因為我們從小到大,學習課程都是以成績證明有無進步,如到健身房舉啞鈴或跑步,都會比較。但學習「純炁功拳」,卻不依數具作為進步要求,而是以身體是否改善為前提!

       求感覺的練習,很容易將心思困住,如此會考慮如何練好,未練前腦袋已僵住,炁亦滯,如何灑脫練無我的純道家太極拳

        故以兩人一組,練習預備式最後一動的定式,未練習者將兩手放在練習者頭頂及手掌,會發現兩手都有熱氣,但兩手熱氣進出是相反,也就是頭頂熱,手的勞宮是較冷;反之則頭頂勞宮熱,代表本身炁與外界空氣做交換,但不是一味出,而是有進有出,才是養生之道!

        最後總結,練習者剛開始不會感覺炁的進出,而是藉由另外一人告知,知道有炁的進出,自己回家練習就依理如法練,慢慢時間到了,就會炁遍周身,練拳自然「一舉動周身輕靈」,此時身體一定較初學時進步甚多,且最大收穫是行炁自然,氣色變好顯得更年輕。跟別人分享「純炁功拳」時,心得即是「原來如此」注意炁的感覺反而走冤枉路!



2020年8月4日 星期二

109/08/03台中班再加上眼神的內斂,兩人一點頭,其實先機已掌握了!

      


 「陰陽摺疊反覆式」是練習推手前的基本功,也是練不動手、聽勁非常好的方法。兩人一搭手,腕關需交會在心窩處,不可因想佔便宜,將交會處遠離自己心窩,這舉動其實將自己軸心偏離,反而失去先機!
         因為「陰陽摺疊反覆式」是藉由實腳軸心旋轉,帶動實手一陰〈向右後旋邊化如雲手,引對方落空為吞〉一陽〈向右前旋轉掌心向上,中指尖向對方喉結為吐信的摺疊,即是發勁要求「含吞吐於剎那之間」,故可快可慢。若由手動,練久必會喘,且容易偏離軸心,實敗象已露!
        此種練習,不可用力頂對方腕關,卻怪罪對方用力。自己需保持放鬆狀態,不承受對方一絲一毫之力。這樣最容易察覺對方來勢,若對方手出力,腕關必有感覺,自己就能掌握先機開始化,對方攻勢自然落空。或將此點如鄭師爺說的「葫蘆柄」,也就是「找勁」。練習多次後,在發勁或實戰,對別人來勢慢慢能掌控,若再加上眼神的內斂,兩人一點頭,其實先機已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