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30日 星期六

道家傳統太極拳公館班111年06月04開新班訊息

 

道家傳統太極拳公館班招生訊息
延緩老化、預防失智、返老還童、保持愉快心情嗎?
有心悸、胸悶、五十肩、運動舊傷、失眠、耳鳴手腳冰冷、富貴手、白內障、乾眼症、飛蚊症、板機手等問題嗎?
歡迎加入!
 研習內容:
1、太極拳運動十三式(含道家養生五禽戲) 
2、基礎內功:
心齋(導陰接陽)、熊經鳥申(源於五禽戲)簡單易學的動作可消除腰腹鬱積(瘦腰消食)遠離壞病恐懼,是預防醫學中極優秀之根本功法。
 降魔降心(道家添油)為煉精化氣添髓的築基功,是延緩油盡燈枯的添油法,預防各種老年慢性病。
靠山功(俗稱虎背功)是武術避免碰撞損傷的基本功法,可衝開胸中老傷鬱氣,也是實戰透勁的輔助功法。
養丹是以自身及周遭之炁藉由自然開合之勢,更進一步清理全身細胞之老廢物更遠離了細胞惡質變化的隱憂。
3、道家傳統太極拳三十七式(鄭曼青師爺晚年所傳授平整、均勻、不動手、由下而上、上下有根旋求中脈、炁有根、行炁方法)
4、道家傳統太極拳應用前推手練習
5、道家傳統太極拳劍。
6、開課地點:苗栗縣公館鄉仁愛國小(公館鄉仁愛路二段123號)
7、開課時間:1110604日〈 星期六〉上午7:00─8:30
8、課   別:12堂一期〈 每週六授課〉
9、報名聯絡:謝老師 0910-565519 顏先生0952-099-128

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

鄭曼青師爺強調太極拳如同簽字筆上下有根旋!


        本門太極拳特色:「平整、均勻」、「
不動手」、「 由下而上」(上下有根旋)、「 由內而外」!

       再次觀看本影片:
第一位演練手揮琵琶第一動:由左實腳軸心旋,即由下而上如同門柱上下固定用軸心旋轉,而演練者左腳軸心偏離,這是盤拳架要注意的地方。
達第二位演練者摟膝拗步第四動:也一樣左腳軸心旋轉沒有做到上下有根旋,而是以右實手帶動關門。
        練太極拳如只要求動作熟練,對上述要求可以不去理會,但本門的信徒想要練到真正的「純炁功太極拳」精髓,就要如鄭曼青師爺強調太極拳要像簽字筆在桌上豎起來上下有根旋,即是「中脈」的旋轉。演練者沒有遵守此規定,以致出現問題。除中定沒有維持外,也容易傷膝蓋,尤其摟膝拗步在運用發勁時,必定會用右手推,而不是靠左腳軸心旋轉帶動發勁!

2022年4月19日 星期二

轉載鄭曼青師爺習太極拳二十餘年身體改變對照表!

這是鄭曼青師爺刊登在「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學習太極拳二十餘年身體改變對照表!
二十年前:
一、病象:
(一)肺癆咳嗽吐血。頭痛齒搖。久思腦即空痛。
(二)耳目手足腰膝:耳目平常。不耐久用。手腕少力。足心時痛。腰膝稍勞便覺酸疲。
二、目前:
(一)肺病咳嗽吐血。不一年而全愈。頭痛齒搖。久思腦痛。逾六七年而始愈。
(二)手乃平常。目至今年已四十有九。視力反勝於前。且能耐用。手腕加強。足心不痛。腰膝雖日行山路百四五十里。連達三五日。未覺痠乏也。



 

2022年4月18日 星期一

我對有、無之間心得





 這是2010年刊登在「神龍山莊到場落成十周年慶 本會總教練吳國忠恩師八秩金婚榮退特刊」文
         我對有、無之間心得                太極標

        最近跟尾香宏善師兄研討拳架時,宏善師兄表示入門前在社大學過,原本認為自己拳架練得夠鬆了,入門純粹是要練發勁,結果入門後發現,自認優於別人的拳架竟需從頭再學習基本功如:實腳帶動虛腳移位、腳停手停、移位不可高低等,感到很氣餒。

我想這是新入門師兄師姐普遍存在的問題,回想自己剛入門時,為了聽內功課,需每星期六晚上到新竹吳萬壽師兄家看老師的錄影帶〈老師半年在國外,左家內功需透過錄影帶學習。〉看完後,萬壽師兄會與大家研討拳理及拳架。萬壽師兄好幾次問:我們練的是什摩拳?第一次聽到,我覺得萬壽師兄是否腦筋有問題?明明我們練的就是鄭師爺創立的三十七式太極拳,為何還要問練的是什麼拳?結果在多次的閒聊中,萬壽師兄說了一個故事,我才知道原來我們練的拳是要用腦筋去思考的太極拳。 

        這個故事大意是說,萬壽師兄剛開始跟老師練拳時,總認為老師有秘笈沒有教。有一個颱風天,依舊到老師家練拳,萬壽師兄認為颱風天來練拳,老師應該會告訴秘笈,但當天還是一樣,練練拳就回家了。萬壽師兄覺得很失望,就寫了一封信給老師,表示鄭師爺說太極拳有體斯有用,為何自己練了不能用?希望老師回信能提到練拳的秘笈,但老師僅說,恭喜拳藝進歨了!讓萬壽師兄非常失望。但隨著練拳時間增加,萬壽師兄也悟出了,原來練本門太極拳需要思考為什麼練、怎麼練,才會進步。也感謝萬壽師兄說出這個故事,讓我知道如何去練本門太極拳! 

        雖然知道如何練,但實行起來卻是不容易,譬如移位、換形,總是會上半身先動,但自己卻不知自己錯在哪裡,所幸在大家討論中,找到虛腳先動的毛病。因此每晚睡覺前,都會單練移位數分鐘,如此持久幾個月,發現盤起拳架,不用思考即習慣性實腳帶動虛腳移位,惟對虛腳能否抬起卻無法落實,直到聽到老師說「師爺教翁子川師伯拆開來」的故事後,即把左掤七個分解動作,拆開來練,每一動並帶九轉玄功練,如左掤第一動定式,先配合較易上手的「降心窩,虛涵胸」練九次,第二動定式,配合練第六關「開腎門,水先滾」練九次,初時會因意念太重,出現露相情形,因此都是在邊看電視邊練改習慣,待定式習慣帶內功後,九關即合者練,如左掤第一動定式,配合內功第一、四、六關練,這些配合內功習慣後,再配合練拳架,久之才發現,當初移位無法定式將虛腳抬起,是因注重外形的虛實,這是「有」看得到,但內在卻沒有注意,因此如一移位即將內部整個倒到實腳,注重內在的虛實,這是「無」外表看不到,卻能輕鬆的將虛腳拿起,這是我對「有」、「無」初步體驗!

        對「有」、「無」更深入看法,則是在96年下半年在山莊曼青堂被老師發了一次,感覺整個人騰空後,被發出去,老師當時要我探討如何讓對方騰空。接著幾個星期都是拳架練習、探討,並利用星期日上午繞著此問題向老師請教,直到問老師拳架每式定勢前,是否虛手進實手岀,老師則說只要拳架一動都是可以打人的,讓我悟出練拳架都是陰陽同出,也就是借此原理讓對方騰空,借對方力發勁,而不是靠本錢發勁,當時以為自己已掌握了一些,因此藉此發現在道場常與祖寬師兄、政宏師兄玩發勁,但只要心理想要發勁時就會發不出去,或者會聽到祖寬師兄、政宏師兄警告「手岀力了!」這就是想要打的「有」,若照規矩放輕鬆,不去想的「無」,就能輕鬆的做到,因此練拳如同做人一樣,想要名利,心理一定會「有」的貪念,「有」的意念影響,就會表現出來,貶別人裦自己而傷到他人。即使升了官、發了財,也要付出代價。「無」升官、發財念頭,自然不會忌妒別人,能看開就會鬆。因此要讓自己發勁讓人不知「無」的境界,平時除多練拳外,亦要在自己的修身養性方面下功夫,如聽老師建議多念古書,不要有太多的慾望。

另道家太極拳對「無」是永無止境的追求,982月某個星期日上午,老師示範「橐籥功」時,要求大家裡面要橫向互相捲得動,並摸部分師兄的身體,以了解有無做到要求。結果老師摸我的後腰,發現動的不夠多,並幫我後腰捲動,捲動的幅度超乎想像,再如同年11月初的星期日上午,老師看大家練「大乘法」時,剛好站在我的左前方,練完就指名我的雙手只是左右分開,沒有讓炁往下走到腳底,所以也不會上到雙手在前方交會。上述兩個例子,自己都以為做到了,經老師指點,才知道原來自己離老師要求的還差一大截!

未來自己策進的目標,就是針對老師說過的缺點不斷的改習慣,且需拆開來練,這是最難的部分,因為改習慣是單調枯燥,會有寂寞之感,自我期勉要有恆心的改,等練到在自然反應,隨心所欲做出正確的動作,如同無名道長只用一隻手輕輕的將左祖師的八十一斤大刀奪下時,那才是自己能掌握的太極拳

(註:有關虛實分清,先師晚年已不再強調,且說沒有絕對的虛實,只有相對的,因此近年來我的思維改變了,盤拳架不會要求把虛腳抬起)




 

2022年4月11日 星期一

金樑換柱讓「炁」上下遊走,對身體健康當然助益甚多!


    「金樑換柱」是先師去大陸太原「三清觀」尋根,發現有兩棵無名樹,而悟出「肩井」是人的「炁」與外界「炁」的活門,因此改變說法且晚年不時在山莊練「金樑換柱」,可見此式的重要!

        由於以往練習是「炁」經耳垂到肩井、膻中再經過任脈到丹田下湧泉,路徑較長,經改變之後,「炁」下湧泉快且直接。因此,練習數年之後,心得如下:

一、先用身體的上下,帶動「炁」的上下,但膝蓋維持現狀,不跟著上下。

二、外形能帶動「炁」上下後,身體維持現狀,不再上下的動,也就是形不變炁變。此時「炁」在肩井處,有如海浪漲潮、退潮一般一上一下。

三、最後,形不變炁變,「炁」下同時,皮膚外、中、內、靜、脈、隔、膜、神經、細胞、血液同動的下,「炁」上時也是一樣,同動的上。

     「金樑換柱」是練「炁」在「樑」(兩手臂)與「柱」(脊椎)之間的一上一下的互動,而「橐籥功」是練「炁」在「任督」二脈前後開合。「炁」在身體能「上下」、「前後」遊走,對身體健康當然助益甚多,時時刻刻練練,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2022年4月6日 星期三

因勤練如法的橐籥功在做化療期間,白血球沒有下降,始終維持現狀!



         胸腺位於胸骨下方,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及免疫器官之一,對阻擋疾病入侵的反應至關重要。隨著年齡增長,胸腺會萎縮,進而使免疫功能下降。白血球由骨髓製造後,其中一半直接進入血液和組織液中,其餘的必須通過胸腺。胸腺是免疫系統的中心人物,主要作用是將白血球細胞加工為T淋巴細胞,以執行防禦功能
    「橐籥功」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橐籥是冶鐵的風箱,早期是用腳踩,後來演變成手拉,在一推一拉之間,讓火生生不息。道家視橐籥為天地,也就是一個大風箱,故一開一合為一年,月球一開一合為一個月,地球一開一合為一天,人為一個小風箱,如能將一呼一吸練成一進一出,就能生生而長生,這是道家不傳之秘的養生炁功。
        鄭曼青師爺說本門太極拳外形練拳架、推手、大履等,最後只剩「橐籥功」,因此本功法吳國忠先師說多練對養身有一定幫助,在對打應用更是他看家絕活,可見非常重要!

        我們練「橐籥功」主要是任督二脈的開合,個人練的過程如下:

基礎:跟隨先師練習二十年,紮實打好基本功。

初階:以雙手捲開,讓後面的督脈會向中脈(炁的脈,是佛家、道家、密宗追求長生的目標)靠攏,推動任脈捲開,雙手合起時,則任脈往後會向中脈(炁的脈)靠攏,推擠督脈捲開,當一開一合之際,剛好包含胸腺、甲狀腺、氣管等的前後開合,也連帶讓皮膚外、中、內三層、經、脈、隔、膜、細胞、血液捲動,如九玲瓏一般層層套動,自然連帶心臟、肺、肝、胃、脾臟也都跟著捲動。

進階:當任督二脈能內動之後,以「炁」推動任督二脈開合帶動雙手捲動。

最終目標:火候達一定水準,再借外界天地的「炁」推動任督二脈的開合,達天人合一狀態,此時身體任何部位都可以練「橐籥功」,也就是「渾身是手手非手」的境界!

        故練「橐籥功」會增加免疫力,最明顯的例子是感冒會減少,因此在前幾年發生「SARS」疫情時,先師就多次提到練「橐籥功」有預防作用。如今的「新冠狀病毒」的疫情,一樣也是有增強免疫力的功用。同理,因為一開一合同時,也會增強心臟、肺、肝、胃、脾臟功能,對有前述器官問題的學習者,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所以上課時,一直強調不管自己多忙,有空練一下也是有幫助的,當然練越多次效果更好,原因就在此!

         一般化療患者被破壞生長的細胞,包含骨髓幹細胞,使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無法生成,而致免疫力下降,食慾差,身體虛弱。最近剛好有位學員在做化療,每次回診白血球始終維持現狀,沒有食慾差,身體虛弱現象,主因每天如法勤練「橐籥功」(約一千下,手酸就休息),證明練本功法的好處!

2022年4月4日 星期一

轉載先師「退隱前夕話家常」文章

 


這是先師於2010年刊登在「神龍山莊到場落成十周年慶 本會總教練吳國忠恩師八秩金婚榮退特刊」文章

退隱前夕話家常           吳國忠     

        半年多來,在心中醞釀很久的左家八手之秘,總算完稿交卷,過去幾十年,在教學上,有遺漏的、或美中不足地方,我也作較完整的添補,在傳統太極拳領域裡,我知道的、我會的,真的是托盤傾底,若要我再說些什麼,真是江郎已才盡,強迫說,也是畫蛇添足。看過我回憶錄同學都知道,我出生在浙東濱海山城,是一個道地的野小孩,十六歲稚齡,小小離家,什麼都不懂,心裡只求能吃個溫飽,就夠了,做夢有一天,能騎匹赤鬃馬風光回家,就是祖上有德,國共內戰,我隨軍在上海,跟著部隊,在1949年民國卅八年端午節那天,到台灣基隆港上岸,懵懵懂懂,在反共號角催眠下,我先接受六個月情報教育,才開始掀開我閉塞的靈知,我逢事以情報蒐集、分析、判斷、執行、檢討、改進,來處理自己周遭人和事,接受軍官教育、參謀作業、政治教育,自己抽空又參加國軍文藝函授學校文學班,到退伍前一天,我從不敢鬆懈。

        真正變成老百姓後,頭兩年是萬念俱灰,醉生夢死,整天泡在麻將桌上和武俠小說幻想中,就是因緣際會,參加退伍軍人轉任公務員特種考試,也只用廿七天,努力啃書,十一年的公務員,可以說是吃得飽,餓不死,整天混日子,不求有功,只求無過,回家抱孩子,天下太平。偶然間,接觸太極拳,又幸遇先師,重新給我啟蒙,我進一步開始以易經三易:變易、不易、簡易中,找真理、尋真正自己,在本末終始中不斷找源頭,以求真求實去彌補自己往昔失去的自己,所以我始能在推廣太極拳生涯中,獲得教學相長,又能鍥而不捨,才敢放棄公務員安定生活,一生不怨不悔,幾十年來,我一天當三天用,不學電腦,不用手機,為的是怕浪費光陰,我很明白自己是半路出家,只有在傳統太極拳,我是鑽進去了!其他知識,都要從頭做起,人生歲月有限,我豈敢貪心。當年先師逼我讀他老人家老子易知解時說:「讀老子要站在老子讀老子。」一句話勝我努力三十年,換到太極拳,就要站在太極裡面來學習研究太極拳。

        太極源遠流長,發微於我國遠古先民,甚至可溯及宇宙肇始。天地渾沌,從伏羲一劃開天,闡陰陽之秘後,太極歷經三易,連山為夏易,歸藏為商易,現讀易經,均為周易,到盛唐中葉,即有許宣平、李道子、程靈洗等已將太極轉成先天太極拳三十七式,太極九宮……等,足可證明,在那年代之前,理應亦有太極拳存在,到南宋武當張三丰祖師,以太極之理,成法成象,遺下太極拳經,若進一步說,太極之理,就是易經之理,而易經又更三聖伏羲、文王、孔子,所以易經稱為六經之首,治國、持家、立身處世、詩、書、醫、畫、兵法、武術、樂理、百藝……全不能離開它。

        說易經,先秦以經史為主,兩漢已融五行於易,而主天人合一,晉隋唐五代以佛學融入儒道於易,主心性,而偏空玄,直到南宋,盛理學,現稱之為新儒學,似乎是理氣〈炁〉道合一,主理、主炁、亦主道,亡元、降清是中國文化一劫,到清康乾二帝重樸學,主考證,求實,要言不繁,偏八股,加上旗人重武,在清中葉,楊露禪祖師引太極拳入京,這種主靜主柔不用力的武術,即為皇親國戚大臣們偏好,一時之間,朝野爭寵,雖然明末清初有寧波黃梨洲、溫州陳洲同,山右王宗岳後傳蔣發……等,那時代,苦於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到國父孫中山先生革命成功,清人各自謀生,太極拳才算真正走入民間,這種以柔剋剛,以小勝大,合佛合道合儒的功夫,在那時是風起雲湧,士農工商學、名士、政客、紳士、富賈、將軍,幾乎是學太極拳為時尚。先師鄭公曼青為楊家露禪祖師三代嫡傳,澄甫老先生弟子,前後受教七年,故能替澄甫師爺代筆楊家太極拳體用全書,先師聰慧過人,昔年在上海譽為江南三才子,居故名畫家張大千先生之上,後又巧遇雞公山道家異人蘇恢元始學道,蘇師終年一襲單薄長衫,不食五穀,一年在徐庶生日大吃三天,先師為求己更上一層,辭了大學教授、美專副校長,而隨晚清樸學大師錢名山老先生專攻經史,三年寄在梅園,半步不離,抗戰入川,又隨青城大俠王秀崖習十七法,王師為清大內高手,據說曾任南京總監,在川八年,又在萬縣遇近代異人李青雲半仙,據說那時已有二百八十多歲,背上布袋是裝滿他留下指甲,這時又和國父衛士大俠杜心五結義論交,抗戰勝利返南京,先師為全國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國大代表,在公忙中,又重金邀聘,張欽霖師爺南下,傳授勁法應用,在楊家張師爺為先師師兄,而張師爺又傾囊將他得來不易、單傳道家左祖師萊蓬之秘相授,先師常自嘲自己一身沒有四兩血,何以能在楊家巨人陣中,稱為三傑之一,四川成都李雅軒師伯,曾於書中介紹先師,身材雖瘦小,但膽識過人,尤其上一步發人被同門所羨,李師伯身高一八二,據其後人說,老人家臨終時,尚有八十幾公斤,足見一般。

        先師一生,以太極拳之理,貫穿經史詩書畫醫,又以經史詩書畫醫之得,融入太極拳,五十年翻來覆去,互相交融,所以我常暗示,先師拳藝依理依實,推論老人家已將傳統太極拳追回到元初時代,吾等後學者,若不明白,還站在現在觀念,去研究先師老人家晚年太極拳,我個人認為,是有些等於隔靴抓癢,話家常到這裡,我提醒一下,儒家孔門也是隔代相傳,亞聖孟子並非孔子嫡傳,傳統太極拳過去將來,理應有這認識。孔子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四者全應,似乎論調太高,但為太極拳往聖繼絕學,留一股清流,就是我心中念念不忘的道統,今天我的話家常結論是:過去已經過去,大家隨我、跟我、繼承我,嚴格來說,照武林傳統,從今天起才是真正開始,好像你們師爺是澄甫老先生退隱後,經滿清遺老濮秋亟老先生介紹,那時有人說:是從後門門縫裡擠進來一樣。願大家珍惜彼此得來不易之緣,彼此努力。謝謝!




2022年4月1日 星期五

111/03/29科博館班為求「感覺」的「發勁」案例,凸顯錯誤的行炁,不僅沒有幫助患者,且會引起副作用。


        有學員反應:「上星期我腰閃到,詹醫師師姐幫我以「炁」「發勁」治療,很快就好。好巧,這星期我朋友也腰閃到,我如法炮製,幫她「發勁」,但沒多久,她說很不舒服,尤其心跳加劇,我怕發生意外,趕快停止不敢再繼續,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請她對坐在旁邊的學員以「炁」「發勁」,觀察有無出現差錯。結果發現她的手按住對方太用力,被發勁的對象也覺得被壓住了,不舒服。

        知道問題之後,告訴她,看其他的師兄、姐以「炁」「發勁」好像很簡單,但自己實際操作卻困難重重,主因「炁」是無形、無相、無味,因此「發勁」是不求感覺的,求「有」這是意念太重,只是自己覺得有效果,其實一點幫助也沒有。經修正之後,再次演練,被發勁的對象才覺得舒服,也有熱氣傳到身上。

        這個為求「感覺」的「發勁」案例,凸顯錯誤的行炁,不僅沒有幫助患者,且會引起副作用。故學習「發勁」以「力」或求「感覺」的,是足不可出門,絕對無用,僅是滿足自己能夠「發勁」,但卻不是鄭曼青師爺一脈相傳的「純炁功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