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9日 星期日

由於練到炁在骨中行,兩旁的膂肌,能收放自如,發勁讓對方離地三步遠!


        本門進階太極拳練習過程
透過左家「木、土、金」的外金丹的協助,就會如太極拳拳經說:「炁遍週身、煉炁入骨、炁在骨中行」。有了基礎要讓自己更上一層,在拳架、推手、大履、劍法如法帶一些「九轉玄功」練。

        前述方式不斷翻滾,待時機成熟再練「起式」第四動,遵守「不動手」原則下,很自然會達到「炁遍週身」(https://youtube.com/watch?v=Xw5ziHU7O7w&feature=share,然後在練「降魔降心」時,細心品味也能「煉炁入骨」,尤其依照先師從「三清觀」祖庭尋根回來,詮釋「金樑換柱」方式練習,發覺「炁在骨中行」(全身骨頭)是「自然而然」就有。如以想像「炁」在骨中行,則一無所有。如法練對養生、養炁非常有效,尤其固本培元效果奇佳,難怪先師晚年常在山莊做此動作,藉此補回失去的元氣!

        能「炁在骨中行」,我們平時只要行炁,炁會由心窩下經神闕、丹田、玄陰、渡尾閭,過命門,將脊椎骨像佛珠的線串起來,達到節節貫串,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目的。也就是前文一直提起「虛靈頂勁」,而不是靠頂書本或十元硬幣達「虛領頂勁」目的!

        對鄭曼青師爺所著「曼髯三論」第四十二頁「同門陳孝廉微明,習太極拳數十年, 力與勁未能悉其究竟,予旋得之山西左祖師萊蓬之秘曰,力由於骨,勁由於筋,乃恍然大悟, 四十年前,曾將此言,寫於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內,以公諸同好,而廣其傳也。」即非常清楚,發勁要靠膂力,膂力必須靠「炁」,由於有練到炁在脊椎骨中上下行,脊椎兩旁的膂肌,自然能收放自如,發勁讓對方無法預防也無從準備,拔根離地三步非難事!

2022年5月22日 星期日

111/05/19竹南班利用手的變化改善「發勁」仍然像坦克車衝過來,令人不舒服!

        有學員利用空檔互相練習「發勁」,其中一位表示:「現在掌根的力量已經減少很多了,因此知道利用勞宮發勁,比較不會有蠻力!」問被打對象有何感覺?結果回稱:「跟以前差不多,像坦克車一樣衝過來,令人不舒服!」

       學習太極拳發勁是令人著迷的,因此先師每次發學生時,大家都興趣滿滿,擠到前方觀看。但上「文課」時,卻打瞌睡佔多數。而「發勁」也是考驗路徑是否正確檢驗,因此,我們會互相找機會玩玩,但都是靠手法而不是靠「炁」發勁,過程不遵守拳理之下充滿歡樂、好玩,不像練拳架須遵守規定,非常無聊。但事後討論總是被說得一無是處!主因在最基本的「由下而上」即拳經所說「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沒有做到,更別講不符合「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的精神。

        前述學員會執著於手的變化,也是一樣道理,對拳理沒有掌握。故本門練拳,先師會嚴格要求「平整均勻」、「由下而上」、「不動手」絕對是根據拳經,因此在拳架磨練成一種習慣,然後再經過推手的對練,從中發現問題。再回頭改拳架的錯誤處。故有「改錯拳」的稱呼,若只是猛練「發勁」,不從「拳架」著手,我想會三輩子都不會「發勁」的!


2022年5月20日 星期五

111/05/21公館班本門太極拳與其他門派不同,是以「理」領導,崇黃老學說,稍有閃失,練法就會走偏!


        今早有學員反應:「看了『金樑換柱的練法』(
https://youtu.be/kgzOMroXjL8影片後,自己練習怎麼知道「炁」有上下?」這是學習本門太極拳必會遇到的問題,因此在上課或部落格會討論「純道家太極拳」的拳理,目的是解開平時「求速度」、「追力量」、「求感覺」完全不同的思維。

         由於本門太極拳與其他門派不同,是以「理」領導,崇黃老學說,故稍有閃失,練法就會走偏。故鄭師爺說:「庸醫誤人,庸師誤人青春,會打入十九層地獄」。先師也常說「每說一句話,每寫一個字,總是小心再小心,不用一字虛而欺人,每個變化都遵古,有條有本有根有據,只求身後不到十九層地獄」。可見師爺、先師也是非常嚴謹要求自己如法的!

       為解開學員的困惑,依往例,以兩人一組進行練習,甲學員按影片三種方式練習,並加一次身體大動作的上下。乙學員雙手放在甲學員肩頸上方兩寸,體驗溫熱「炁」的上下。結果,熱度一、二、三依序排列,也就是形不變的「炁」最強,但演練者(即甲學員)都沒有感覺「炁」的上下。而大動作的上下,甲學員自認求感覺有「炁」遊走,可是乙學員一點感覺都沒有!

        經過演練,大家才略明白「純炁功太極拳」的「炁」是無形、無相、無味、無感覺的,學習過程,只要如今天上課的要求練習,每人都能練到,因此回家如法練,時間到了,自然而然就會知道「炁」的上下,如一味的「求感覺」、「求進步」會越來越有感覺,但其實只是「自我感覺良好」想出來的東西,不是練出的!


         



2022年5月19日 星期四

金樑換柱的練法


本門號稱「純炁功太極拳」不管練拳、推手、大履、劍法都要求「不動手」,如手上下揮動。如再更細的要求即胸前氣袋的肉不能有所伸展。因此「金樑換柱」的練法也是一樣,先有一些身形的上下,最後只是「炁「的上下。如此練才能走入「形不變炁變」,練此功法對恢復疲勞特別有效,希望大家如法練習,享受練太極拳的樂趣!

2022年5月18日 星期三

練習過程如走向「求感覺」、「求結果」必定違反三純的太極拳!


        前文提到鄭師爺對「虛靈頂勁」解釋:「就是頭如西山懸罄,頸以下要全放鬆,在似有似無之間,好像虛靈不昧似的,在頭頂好像有股細細的線往上牽。」其中「似有似無」這句話是本門非常重要的心態素養。由於強調三純「純炁功」、「純道家」、「純先天」,因此練習過程如走向「求感覺」、「求結果」必定違反三純的太極拳。

        如最近有一位學員提供心得,在練「橐籥功」時,注意力在背後兩膂,練習一段時間,兩膂非常有感覺,因此,認為有進步提供大家分享。聽完之後,即請另一位學員手輕貼在其後背,再請他練習五、六次「橐籥功」。然後再請另一位學員站其前方,兩手輕握該員腕關,抑制其「求感覺」的用力動手,只能「似有似無」的練習五、六次。

         練完,請後方學員發表體驗的結果如下:

一、當練習者認為兩膂有感覺時,其實只是動肌肉,且任督二脈完全沒有熱氣。

二、當練習者被要求「似有似無」的練習時,兩膂是裡面在動,沒有動肌肉且任督二脈有股熱情。

        練習本門太極拳如「求感覺」的自認「有進步」是走向死胡同。只有遵守絕頂聰明的鄭師爺所說「似有似無」去探消息,先師二度拜師,聽鄭師爺教拳、傳左家內功心法,因強調「似有似無」,這是完全沒聽過,與平常想像完全相反,因此一輩子將師爺的話當皇帝「聖旨」,切實落實,不敢違越半分,但去一趟祖庭「三清觀」才悟到「有形練太多,看不見微妙的練太少!」可見道家太極拳「似有似無」不是那麼容易掌握!

        因此有先師的經驗提供參考,我輩就知道練習過程,「有」太多了即減少一點,「無」太少就增加一點,修煉、修煉再修煉,改錯、改錯再改錯,才能真正走向「似有似無」的「三純」太極拳!

2022年5月10日 星期二

雖然要收費用,但感冒漸漸減少,近半年幾乎沒有再出現,因此認為學習太極拳免費其實是最貴的!

      

        苗栗公館班在每星期六早上上午七點至八點半上課,由於時間較早有些人會因睡過頭而晚點到,其中一位因需值班,到課時間總是較晚,唯強調即使很累仍不缺課。

        其實該員學習太極拳充滿傳奇,年輕時期,只要有人會教太極拳,就向其學習,拜了不少師父。原本也在公館班學習,動作雖熟練,但都是手部動作,非本門要求的「由下而上」、「不動手」,經常被改動作。但在四、五年前,突然消失,沒再來上課。

        兩年後,又悄悄回來插班,以致教的「道家太極劍法」有些跟不上,但仍堅持到底。

         問他回來上課原因,他說:「當時有位高手在公館別處免費教太極拳,貪圖及好奇心使然,前往學習。在這一、兩年學了很多東西,感覺不錯但沒有講拳理也沒有改動作,可是始終感冒不斷,花了時間身體健康未見起色。。由於在公館班上期間,很少感冒,因此又再回來,雖然要收費用,但感冒漸漸減少,近半年幾乎沒有再出現,因此認為學習太極拳免費其實是最貴的!」

         學習傳統道家太極拳,要有「不動手」、「由下而上」、「上下有根旋」、「求炁的中脈」、「有力不出力」的修為,但這非天生的,所以需經過不斷修改,才能知道「如法」的重要,學了除上述所說「感冒減少」身體健康之外,附帶價值可以年輕些及能武術運用。而本門可以在外面太極拳者需要先師的認同,故基本的動作起碼有一定的水準,因此學習過程付些學費是絕對應該的!


2022年5月8日 星期日

先師與周德欽師兄及日本自衛隊劍道高手印證時,都是靠眼神後視,不外露,一上手即立判輸贏!

  

        本門太極拳號稱「純道家太極拳」對老子「反者道之動」哲理即須落實,練無形、無相沒有感覺的「炁」,是走完全相反方向的路線,因此練拳過程,會認為自己沒有進步。若會有想像、感覺是常態,每個人都會這樣,且在感覺中認為自己練對而且在進步。但事實上、如對「湧泉貼地炁有根」,求感覺的練就會以身體重量往下踩,覺得炁下幾分,幾寸,就是練到,如此只是將自己的炁練死了,無法一舉動周身輕靈,達到節節貫串。

       另練拳前,需眼睛注視正前方並做好三調,此時眼睛即需神凝一處,即是「神宜內練」眼神後視,眼神不會外露,也不落相。若有人強調要把整個空間彷彿凝住,彷彿隨著變化,這是想出來的,對敵之時對方不可能被凝住,而自己眼神隨著變化,犯了露相大忌,因為日本劍道對決時,專注對手眼神,若有閃動,很容易被看穿,一動手就被打敗。

        先師與目前在加拿大周德欽師兄及去日本與自衛隊劍道高手印證時,都是靠神凝一處,眼神內斂,對手無法從先師眼神補捉一絲一毫的動作,因此一上手,即立判輸。眼神的訓練是本門非常重要的一點頭即將對方神、勢炁吞進去的功夫。若練成有感覺的眼神,越練會越有感覺,越覺得自己進步,但其實是退步,根本不是練「純炁功太極拳」,辜負左家太極拳形而上的美名!

2022年5月6日 星期五

鄭師爺授課會引經據典,因此本門練拳對「源頭」非常重視,不是自己想怎樣就怎樣,更非自我創招式。


註:民國六十年代鄭師爺對『虛靈頂勁』解說很清楚,但現代仍有舒姓作家及台大蔡姓教授上課解釋成提綱挈領之領,等於用意將衣領吊起,便落於用意有執著之象。可見拳理不同練法也不同,一則練成肌肉僵硬,好練且好看,但武術無法運用且非養身之道。本門照鄭師爺要求是往全身鬆透養身之道下功夫,且一碰即將對方離三步之遠,當然效果差異更大了!)
      
        練太極拳者對在「十三勢行功心解」所說的「以心行氣,務令沈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中的「行氣如九曲珠」會有不瞭解,因此會請教授課老師。

       鄭曼青師爺授課過程會引經據典,故本門學拳過程對「源頭」非常重視,一定會說明來源且有所根據。不是自己想怎樣教就怎樣教,更非自我創招式授課!

   (頑童回憶錄《卷中》869頁)述說當時先師大師兄劉震寰對「虛靈頂勁」在太極拳界有「虛領頂勁」、「虛領定勁」不同說法,請教鄭師爺,鄭師爺解說:

一、虛是指虛靈不昧,唯道集虛,似有似無的清虛。靈是指靈台清明,沒有七情六慾滲透之靈⋯⋯虛靈頂勁四個字要聯在一起做一個字。道家的東西,要在「似有似無」形而上中找消息。

二、如果用領,等於提綱挈領之領,等於用意將衣領吊起,便落於用意有執著之象,成形而下功夫。

三、虛領定勁更糟,等你想鬆,就不鬆了,想鬆念頭ㄧ萌,內氣就滯,炁滯血呆,血呆肌膚神經必僵,肌膚ㄧ僵,便形同外家拳,淪於外練筋骨皮

四、頂是在上面頭、頸、項之總稱。勁是炁合潛力、神力的總和。虛靈頂勁就是頭如西山懸罄,頸以下要全放鬆,在似有似無之間,好像虛靈不昧似的,在頭頂好像有股細細的線往上牽。」

        並對「行氣如九曲珠」引用古人說法:「九曲明珠出自『詩經』孔子去衛適陳,途中見二女採桑。子曰:「南枝窈窕北枝長。」 答曰:「夫子遊陳必絕糧。九曲明珠穿不過,回來還問採桑娘。」夫子至陳,大夫發兵圍之,令穿九曲明珠,乃釋其厄。夫子不能,使回、賜返問之。其家謬言女出外,以一瓜獻二子。子貢曰:「瓜,子在內也。」女乃出,語曰:「用蜜塗珠,絲將系蟻;如不肯過,用煙燻之。不解」孔子依其言,乃能穿之。於是絕糧七日。

        而先師上課也常會問大家此句的意思,按先師的說法「行炁如九曲珠」是指周身三節關九節(上三關:手、肘、肩。中三關:胸、腰、胯。下三關:腿、膝、腳。)節節以炁貫串周身,如珠子貫串聯結在一起,使氣在體內能無微不至。外達肌肉、皮膜、指梢、髮尖。內達五臟六腑奇經八脈,使自己周身成為充滿氣的球體。也就是太極拳運用發勁剎那,自己周身是充滿弦的弓,要有不得不發之勢。太極拳有了這個境界才可運勁,練勁法,練應用。

 

2022年5月1日 星期日

「改錯」是人生及學習道家太極拳永無止境的功課!

            
台中班   林以芬111.04.30

       翻翻小時候的黑白照片,我幼年時期身形非常瘦小。小學年級時突然抽高,從此病痛不斷,常常頭昏眼花、食慾不振,就算吃藥調理也不見好轉。教師職場三十年,由於個性的關係,常給自己許多無形的壓力,因此,身體和心理常處於緊張和焦慮的狀態。退休之後希望能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又能改善體質的養生之道。

      四年前外子和我一起報名在台中旅順路全聯福利中心三樓「道家養生太極炁功班」,跟謝老師從運動十三式到傳統太極拳三十七式拳架再到五十四式太極劍學習,認真想要熟記每一招式的外形及連貫,以為這是學習太極拳最重要的事情。然而,老師一再提醒的「不動手」、「上下有根旋」、「平整均勻」、「由下而上、由內而外」總覺得很難做到。前年在老師和師兄姐的鼓勵下,每週二晚上開始到科博館上內功班,進入另一階段的學習歷程,也得到不同以往的體會:

1 從小我就怕冷,一到冬天就手腳冰冷無法入睡,再厚的棉被也無法讓我的雙腳溫暖起來。學習外金丹之後,沒想到一整套做下來,雙腳竟是溫熱又舒服,也就能順利入睡了。

2 開始學習第二關時,每練一下就覺得後腰有一個對應點痠一下,似乎有無形的力貫穿身體直達後背,而且在後腰有一股溫熱感擴散出去。幾週下來,後腰痠的位置並不相同,然而,練完會有一種溫熱感,讓身體很舒服而且產生睡意,自然就改善了我睡眠障礙的老毛病。

3 早上剛睡醒時,我習慣先在床上伸展動一動四肢,小腿或腳趾常常會抽筋,想到師兄姐分享的經驗,趕快「養丹」,沒想到非常有效,抽筋的狀況馬上獲得舒緩。

4 平時會出門走走步道,有時步道的階梯又多又陡,外子建議試試以「行功」的方式來上階梯,發現步道走起來就省力多了,感覺比較輕鬆,膝蓋也比較不會痠。在深山神木群裡,對著巨木做「大乘法」及「橐籥功」,登山的疲倦感就能減輕,身體也覺得非常舒服。

5 平日做家事的空檔或坐車時,常會不自覺的做「橐籥功」,這幾年下來,做著做著,感覺身體比較不會疲倦,幾乎很少生病,連感冒也沒有。天氣寒冷時,做一做「橐籥功」就能讓身體很快溫暖起來。「橐籥功」帶給身體許多好處,難怪祖師爺說本門太極拳外形功法最後只剩「橐籥功」,多練對養身一定有幫助。

6 因為眼睛無法看到自己整體的動作,歪斜、高低、有沒有到位都是憑著自己想像,也常常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做對了。老師常要我們兩人一組來幫助自己修改動作,總覺得自己要打掉重練,從最基礎的功法開始練習,拆開來練,慢慢改錯不斷修正。每天做一點點,僵掉了就放掉,再重新開始。

     黑皮書裡提到,練拳很重要的事是要去除「三病」:

一、 無恆之病  二、貪多之病  三、求速成之

三點也是我今後要努力的目標,道家太極拳完全不同於以前任何的學習經驗,練著練著,常常感到很挫敗!自己總是無法做對,老師總說我們練的是「改錯拳」,每次的改錯就是進步一點點,一次次的改,必須有恆心的練習。「少則得、多則惑」–我也常拚命練同一動作,才發現自己的身體卻越來越歪斜。而求速成更是無法避免的心態,就是要提醒自己不要急!

       每次上課,看著老師和師兄姐不疾不徐的練拳,自己的心也會跟著沉澱下來,比起許多人,我應該還算年輕,很慶幸自己有來上課,每個動作好好來練習吧!我認為「改錯」是學習太極拳永無止境的功課,也可延伸到人的一生,期許自己能一點一點的進步,讓身體、智慧更成熟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