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6日 星期五

112/05/27苗栗公館班如果雙手被抓如何以太極拳方式擺脫?


        有學員反應:「如果雙手被抓如何以太極拳方式擺脫?」一般武術會以「擒拿」或「反擒拿」方式處理,也就是會有兩招以上解決。而「道家傳統太極拳」從初學以來都是在練「由內而外」、「由下而上」、「不動手」,習慣養成了,遇到來襲雙手被抓時,不是在被抓的地方下功夫,而是「不動外形」引動對方「來勢」,拔其根,抓人者認為穩贏之下,在不知內部已被掏空時,很容易被反擊離地而起!

2023年5月24日 星期三

不要太相信「太極拳一聽就懂,一學就會!」因為,學習外表的技巧容易上手!

           本門太極拳最大特色「不動手」、「由下而上」、「由內而外」、「平整均勻」,這些要求文字都看得懂,但動作要做到,卻不是很那麼容易。為了讓學習者能快速進入狀況,上課時,都會示範「動手」、「由上而下」、「由外而內」、「高低歪斜」與上述特色的區別。但對初學者而言,說實在的「完全無法分辨」,因為有些學習數年的學員,若不重複提醒,也無法確切的回答!

        由於有二班,上課時間恰好有別門別派的團體在附近上課,其中一班部份學員,學習時間只有兩年多,對別團體成員手拿劍揮來揮去,感到氣勢十足,甚有架式!我告知,沒有由下而上,只是手動來動去,練完會體力耗盡,沒有養生功效也無法達到武術境界,當時學員臉上只是茫然,不懂差別在哪裡?

         但事隔一年多,學員的眼光進步了,都主動明確說明,別的團體成員練劍好像拿一把鐮刀在砍草,這是可喜現象,因為鄭曼青師爺說:「練本門太極拳,看都不可看錯!」先師也說:「練本門太極拳眼光要高!」這些都是告誡我們學「道家傳統太極拳」不能抱著嬉戲的心態,而需以嚴謹的態度學習,動作忘了,再學習。動作錯了,咬牙堅持改,再錯,再改!再改、再改、改到時間到了,自然會變成正確動作!

         不要太相信「太極拳一聽就懂,一學就會!」因為,學習外表的技巧容易上手,但內動及腦袋的鬆開卻非短時間能達成,只有不斷修煉自己,才能拿到真正「左家的功夫」!大家一起加油吧!

2023年5月10日 星期三

112/05/06苗栗公館班「靠」是由下而上的身靠,如法練就能發勁!

       靠是「發勁」不是闖,闖是用肩峰攻擊人。本式是身體「靠」,動作雖然簡單,但包含太極拳的「採、䟹、肘、靠四種勁」不是在外表、形相求,佛家說「有相不是相,無相才是相」。追求完全內動,是「由下而上」「中脈」旋轉,達到「陰進陽出」,在「引進落空」之際,拔對方根離地!

       本次上課讓大家學習「靠」的發勁,發現很容易肩膀先動,這是「動手」習慣沒有徹底改掉,因此要發勁總是困難重重的,發勁一定是拳經所說的「其根在腳、主宰於腰,行乎於手」,絕對是「由下而上」沒有其他的捷徑方式!      

2023年5月8日 星期一

112/05/08起式專注在「不動手」的原則,應該不到三個月必有重大收穫!

         「道家傳統太極拳」起式是「純炁功」炁變的築基功夫。有六動, 是腕關六變,如易經卦象六爻一樣,裡面動才能談炁變。也是先師說的:本式練不會,就不能把對方拔根!

      起式六動分述如下:

一、雙手原形不變,整隻手臂慢慢浮起(即不動腕關、手肘、肩膀)至二十五度至三十度,如肩膀感到用力,即停止。

二、圓肘非用手肘之力,而是整隻手臂圓(即不動腕關、手肘、肩膀),引起夾脊動,待內動自如,再由夾脊帶動圓肘。

三、手肘不動,腕關慢慢浮起,至與肩同高或略低於肩。

四、這是起式最精華動作:

(一)雙手擺在原位,只是內心輕數『四』,根據易經「坎離」後天的二卦演變為「乾坤」先天的二卦,即「抽坎填離,還精補腦,以後天之坎離,歸回先天之乾坤。將「天地否」練成「地天泰」,本身「炁」會自然由前面還魂下經神闕、丹田、關元、玄陰、尾閭、命門、再從夾脊關(身柱穴,陶道穴之間)沖開肘關,由兩手勞宮出,即所謂的「河車倒運」,勞宮會麻脹,如法練數年,小手臂自然向前延伸,此時發勁因前炁下(屬陰),將對方引動,再藉由從後背上的陽炁拔根!

(二)如只知動肌肉練本式,會在動作熟練度打轉,不知陰柔勁,當然更不知打手歌:「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黏隨不丟頂。」的意義!

五、腕關落下同時手肘向後,將雙手放回兩大腿外側。

六、再利用前第四動「河車倒運」方式,將兩手大拇指順褲縫往下滑動,回到原來位置。

        練習本式再次強調,不要在呼吸方面下功夫,因為師爺在黑皮書上對呼吸只寫「輕、慢、細、長」,從沒有說如何吸,如何吐,而先師在「太極拳道幾」也僅在本式第四動有提起。故專注在「不動手」的原則,其餘不要想太多,應該不到三個月必有重大收穫!

       

2023年5月6日 星期六

預備式六個動作,雙手勞宮始終會麻脹,這檢驗有無「行炁」的好方法!

 「道家傳統太極拳」「預備式」與「起式」是先師強調內外相合的前奏動作。「預備式」是練拳前預備工作,因此會要求學習者「全身放鬆、呼吸調勻、排除雜念、天人合一」目的即在將身體、思維放鬆之後,開始盤拳架達內動目的。但有些學習者疏忽此式重要,因此一開始就走向只知動肌肉的太極拳!

        「預備式」六個動作分述如下:

一、全身重量落在右腳湧泉(為實為陽),左腳跟同時微微離地(為虛為陰),此時身體開始分陰陽,即體用全歌說:「妙在二氣分陰陽」。由於落胯及橐籥功作用,帶動兩手勞宮同時微旋,留在原地朝後向下。

二、藉由右腳微旋,帶動左腳跟向左旋開,呈腳尖向前。

三、右腳維持原狀(即膝蓋不可擺動),略向右旋,將左腳橫移半步,與肩同寬。(同寬符合人體力學也是平整均勻的表現)

四、身體重心向左平移到左腳,此時不可「丟頂斷抗,凹凸缺陷」也就是不高低、歪斜,藉由落胯幫忙即能達成。

五、重心移左腳瞬間,左實腳軸心順勢向左微旋,將原四十五度右腳尖轉正朝正前方。

六、左腳重心平移兩腳之間,恢復預備式前動作,準備做「起式」!

        雖只有六個動作,但維持平整均勻,雙手勞宮始終會麻脹,這檢驗有無「行炁」的好方法,如沒有任何麻脹感,則是出現用力、高低、歪斜的缺失!


2023年5月4日 星期四

112/05/02科博館班將拳架跟內功結合起來的就是「形不動炁動」的武林絕學!

        以前練左家功法:心齋、鳥申、熊經、降魔降心、橐籥功、大乘法、小乘法、寒芒衝霄、起落鑽翻等不知有何功效,只聽先師說,這些功法是介於拳架(外形的相)與內功(無形的炁)之間黏著劑,初學都都心存懷疑,有用嗎?但數十年來一直依先師的教導如法練,不曾想過其他走捷徑達到發勁方式!

       最近才悟出原來將拳架跟內功結合起來的,時間到了,自然而然所產生的功能就是符合「形不動炁動」的武林絕學,這只是一點點心得提供參考!


2023年5月3日 星期三

112/05/01台中班教拳者告知短期即能練到且有所進步,這絕對是可悲的學習之路!


        有位新學員反應:「以前學過別門太極拳,很容易上手。但學《道家傳統太極拳》回家都會依上課要求練習,並朝內動努力,但每次上課仍會被修正,對學習『道家傳統太極拳』非常困惑,我要如何做到不被修改以及內動?」

        這是學習本門太極拳最大的困惑,由於以往的經驗,只要認真學習,一般課程如書法、跳舞、唱歌、武藝(跆拳、外家拳、太極拳)都很容易上手,且不會被一改再改。但號稱「純道家」、「純炁功」、「純先天」的三純太極拳,絕不是在有形有相追求,因此在上課時,在思維、身體特別要求「有力不出力」,且不斷示範「有力出力」與「有力不出力」的區別,目的即是早早紮根,朝「三純太極拳」寶山努力!

        而經過近三個月耳濡目染的學習,新學員至少已能區分「有力出力」與「有力不出力」不同,同時也親身分享,當知道肩膀僵硬,馬上放下工作,讓肩膀鬆開!至於如何內動,只能告知不是聽了馬上練到,需一天一張紙,如理如法旬日成長,如先師開玩笑的說:「道家功夫需時間磨練,如馬上練到,我不是要跳樓了?」

        先師是武術奇才,一天當三天用練太極拳,如此勤練,但到晚年仍感嘆「有形」練太多,且不諱言「活到老,學到老,改到老」,意思「改錯」對他老人家來說,仍是需要的。如果學習太極拳,教拳者告知短期即能練到,不講拳理也不改學員動作,這絕對是可悲的學習之路,因為追求外形,最終還是無法內動,非鄭曼青師爺說的「三純太極拳」,因此再次強調想要學習「三純太極拳」,「師承」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為「師徒制」除能傳道、授業之外,也要能親自示範如理如法幫忙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