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武學之海無涯,為何情定神龍!


 
 本文係引用KEN師兄發表於神龍山莊道場落成十週年慶特刊上的文章2010/02/22 

        和太極拳的結緣是源於大學時期,跟同學一起到台北鄭師爺的弟子(吳老師的師兄弟)所開的道館學拳,也因此開啟我對太極拳的啟蒙知識。而所教導的太極拳非常符合物理力學的觀念,由於我本身是學理工的,因此我把太極拳用力學作分析,深感太極拳真是符合生理力學。比方說:當對手有一股力量(合力)過來時,我只要將該力(合力)分解成水平及垂直兩個分力,且盡量讓垂直力大於水平力,那麼我的根就會越穩固,而對手的根就會越浮起。這就是為甚麼教我的老師及教練們非常強調身體要沉,練拳架時身體越沉功力也就越高。然而經過兩年的學習,我總覺得所教的太極拳很不錯,但是為甚麼和鄭師爺所寫的拳經拳理有很多不同。雖然教拳者也是以鄭師爺的拳理來教導,可是練習的時候卻是另外一套。

        由於我平時很喜歡看書,因此我也把鄭師爺一些太極拳著作及文章都細細拜讀過,總覺得在道館所學的及這套力學理論和鄭師爺所講的拳經拳理有很大的落差。特別是教練一直告誡我們,『不鬆是挨打的架子,發人不可以用力」,可是為甚麼還要我們平時要多練伏地挺身及用掤、履、擠、按對著樹練發勁。在在的讓我覺得我所練的是內家拳中的外家拳,更沒有外家拳中那種虎虎生風的氣勢。

       役的時候,我軍中的一位長官是跆拳四段高手,亦精通其他外家門派武術,他也曾經代表軍方和韓國的軍方比試過。有一天他突然對我說:以你的身材不練武術太可惜了。因此我就開始接受他的訓練,也正式開始學習外家武術。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的長官常常告誡我。「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打人之前要先學挨打」。「要把自己的身體練的像銅筋鐵骨一般」。因此他在訓練我的時候特別著重功力的訓練。別人用拳頭打沙包,我是用拳頭對著8英吋自走砲的鋼板打。晚上休息的時候我就到營區裡的樹林中,用手臂擊打樹幹來練習橋手。然而一年下來功夫還沒練會,卻是營區外面傷科診所的常客。雖然練外家拳很辛苦,但是我也因此對武術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

      退伍後,因為工作的關係荒廢了好一段時間,後來在這幾年當中我也陸續的學習了詠春拳及合氣道,但是不知怎麼我就是無法學的很上手。最後我只好再回去學太極拳,然而我找過很多老師,這當中不乏很多鄭師爺的嫡傳弟子(也就是我的叩頭恩師吳老師的師兄弟),然而我都覺得我不是在學太極體操就是在學外家拳,也因此打算放棄學習武術的念頭了。

      直到民國九十三年我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在頭份看到太極標師兄有開「道家傳統太極拳」的課。那時就和他聯繫,並且請教了關於太極拳的一些問題。然而太極標師兄一直強調這套太極拳和別門派完全不同,叫我去練看看就知道了。那時我心想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就抱著去玩三個月好了,了不起就被騙三個月,因此就報名參加。結果這三個月大出我的意料之外,單單一個「熊經」或「鳥申」,太極標師兄就可以講一個月(四堂課),而其中的細節關鍵卻是我以前沒聽過也沒學過,講白一點就是以前教我的教練也不會。這段時間就光「熊經」一式就讓我感受到炁血可以循環到指間,再經過一年的學習,才真正體會到本門武術重心是在於內氣的修練,而非外在的型式(漂亮的拳架)
        民國九十五年十月二十一日我正式叩頭拜師,進入吳老師的門下學習左家內功,這時才將鄭師爺的拳經拳理完全結合上,而當時所分析的力學理論竟然完全無用。因為太極拳是真正的氣功拳,著重在內炁及內心的修練。所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因為左家內功主要是在蓄氣、積氣、養氣、行氣。因為發勁只不過是氣到而已。這段時間因為工作關係比較少去山莊,但是在家裡我把老師的著作每一本都拜讀過三次以上,有些都精讀過五遍。甚至買了道德經、孟子養氣篇及一些道家哲學的書研讀。深深的感受到所謂內家拳真是在內不在外,所有外在的拳架形式都是為了幫助內氣的流暢及運行,也漸漸體會到甚麼叫做「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