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9日 星期一

轉載為何打太極,會比快走讓你更快樂?

為何打太極,會比快走讓你更快樂?研究:有壓力、對生活不滿的你,就要做「這種運動」!

 
撰文者吳孟瑤整理    2023-06-08

運動的好處多人人都知道,可是持之以恆不容易。無法持續的常見原因不外乎天候惡劣或工作耽誤。國外研究告訴我們,如果想養成運動習慣,找一群朋友一起或者參加團體課程,都是激勵自己、同時有助改善生活品質的好選擇!

壓力越大越要做團體運動!
助紓壓、提升整體快樂感

《國際骨科醫學雜誌(Journal of Osteopathic Medicine)》曾刊登一篇相關研究,針對69名生活於高壓之下的醫學生們,進行12週的訓練計劃。這群以高壓力與低生活品質著稱的學生,期間內會將他們分為3組,分別進行個人或是團體訓練,再觀察他們在精神、身體和情緒這3種生活品質指標上的變化。參與者每4週會做一次感知壓力量表調查。

參與者被分為3組:第一組是每週至少參加一堂團體運動課,如果有需要還可以進行額外的鍛煉;第二組是每周至少進行兩次單獨或與最多與2個額外夥伴的訓練;第三組則沒有特別進行訓練。

12週結束時,結果顯示第一組參加團體訓練的人,其3種生活質量指標都有顯著改善:精神(12.6%)、身體(24.8%)和情緒(26%),平均感知壓力也下降達26.2%。第二組進行單獨訓練的人,除了精神生活品質增加11%外,其他指標沒有顯著變化,但單獨訓練者每次的練習時間會變成原來的兩倍;第三組則是在生活質量各指標及感知壓力上,都沒有顯著變化。

教練湯普森(Blake Worrall-Thompson)表示,團體訓練中,可以培養出友情與感情等精神面向,有助減輕生活壓力與提升整體的快樂感,進而增進身體健康。單獨訓練雖然只有帶來精神層面的改善,但仍比沒有任何運動習慣的人擁有更好的健康水準,因此除了自我訓練之外,偶爾也不妨參加團體運動課程,或許能讓你一直處於高壓狀態下的情緒

揪團運動降低孤獨感
瑜珈、太極「正向運動」提升心理健康

一項針對美國洛杉磯地區中年族群的實驗結果證明,團體運動有益身心健康: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研究團隊追蹤382位年齡在52歲以上的中年人,發現參加團體運動課程的族群孤獨感下降6.9%、社交連結度提高3.3%。不僅如此,2020年初新冠肺炎(COVID-19)爆發後,團課雖然改為線上教學,但兩項指標甚至不減反增。

計畫主持人梅絲(Allison Moser Mays)醫學博士解釋,這項實驗會讓受試者先與健身教練一起評估需求,然後分發到4種運動小組:關節炎運動、加強版健身操、太極拳與慢性病自我管理課程。

「這些運動都已經證實可以降低熟齡族群跌倒的風險。但這項實驗卻是第一次證明他們可以降低孤獨感。」梅絲博士強調。

另外根據《刺胳針(The Lancet Psychiatry)》期刊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比起「完全不運動的人」一個月內心情不佳的天數更少;其中參與團體運動的人,更能有效釋放壓力,心情不佳的天數整整少了22.3%;而瑜伽和太極則有效減少22.9%;風行許久仍熱潮不減的慢跑、快走則是少了19%。

該研究的首席科學家Adam Chekroud指出,參與「團體運動」的人一個月內心情不佳天數更少的原因,是因為團體運動包含「社交」,人與人的開心互動,有助於身心放鬆。另外,團體運動中的瑜珈、太極講求「提升正念」,更能有效幫助提升心理健康。

運動最難持之以恆
不論大群或小群,揪團運動常保樂在其中!

美國行為改變專家史帝比奇(Mark Stibich)分析,減重健身的初步動機通常都是從愛自己的個人層面出發。但正如大家所知會有「高原期」,一旦效率卡關,意願就可能跟著停滯。

「運動的最大挑戰就是常保樂在其中,讓它變成一種社交活動比較是找到樂趣、持之以恆的方式。」史帝比奇強調。

也因為團體運動的社交意義,史帝比奇也建議,進行團體運動時,建議最理想的人數是10人上下,一來是可以壓低聘請顧問或教練指導的成本,連帶好處是可以選擇的類型較多,也比較能兼顧運動與社交的目的。

如果是揪小群去運動,例如2~4人的小組,史帝比奇則提醒,要找「可靠」的對象一起努力,「可靠」指的是意願高、行動力強的「運動咖」,無論是平日結伴去健身房、週末跑步、登山或騎自行車,都不會發懶推卻,甚至會督促你行動。他主張,參加付費課程會比心血來潮的玩票性質更持久。

除此之外,史帝比奇也建議,現在有許多慈善活動不再是靜態募款,而是廣泛結合好比5公里路跑、鐵人三項等運動賽事。「健身兼做好事」是一舉兩得,又能擴大影響力的做法,史帝比奇說:「那一股熱血感,更能讓人擺脫運動是苦差事的既定偏見,反而更願意為了美好目標奉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