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4日 星期一

學太極拳只與自己相較,常此以往,相信下一個十年,應該會有另一番景緻與收穫。


              學拳心得
  
             20220210張明春

前言

        最早接觸到太極拳、推手等武學藝術,是退伍後上台北就業,租居在中正紀念堂附近之仁愛路,常常下班或周末假日傍晚用餐後 ,到中正紀念堂內晃逛。 登上紀念堂內側邊的國家戲劇院,戲劇院院外的寬廣迴廊,紅色大立柱旁襯著晚霞或稍晚的月影星輝,總有三三兩兩,落錯有致的小團體或個人,在練功打拳,盤太極拳架。如果幸運,偶爾能碰上稍上年紀的長者,雙人熟練在互練推手,身手動作快速敏捷而鬆柔優美

        當時的我,常覺得能在五六步的距離,近身免費欣賞這些傳統的武術技藝,是工作之餘美好的享。沒料到日後,自己也能有機會親身走入太極拳的天地。所以對於太極拳的學習純粹是因著好奇與興趣。

        台北工作數年回到台中,最早接觸學習的是楊式太極拳108式,每日早上跟著已自教職退休多年,滿頭白髮的老師練拳架。老師是義務教,在學校操場前方示範,一群學生在後方依樣畫葫蘆比動作,但盤完拳架如果對某個動作不懂,可以去向請老師講解。

   

     前後跟了一年多,期間偶爾感受到練拳中或練拳之後某些片刻,手上有會氣感浮現。之後因工作地點異動,便中斷了早上的學習。 數年之後,突動念想利用下班後時間再拾太極學習之路。正巧碰上數日之後旅順路全聯福利中心三樓的場地要開「道家傳統太極拳」的新班,就此一路跟隨迄今

茲將這幾年斷斷續續練習之感想 條列於後

一、對於拳架:

〈一〉回想剛開始學拳架,身體前移時(例如按手) ,總會不自主的腳指頭用力抓地,企圖穩住重心,在第一次練習前後腳水平移位,前移時身體總自動往右前方偏去,越想前走直線越不可得,當時心中想,這要練多久才會有進步? 對於自腳底旋轉究竟要如何轉,一知半解, 擺按手定式時,總伴隨著肩頸不自覺繃緊,手腕出力等這些在課堂的解說示範,

與學員相互練習,回饋改錯及吸取同學提問的過程中慢慢的可以開始察覺到自己錯誤之處,接著就是針對自己的慣性錯誤處練習修正。

〈二〉工作、通勤佔大半的時間,如果說天天都有練完整的37勢拳架,那是違心之論。但好在可以單練某幾個功架,而特定某式又可更細的拆解出分解動作。如此就可以自我安慰至少沒有完全荒廢。這些年常常在下班途中,見路旁公園遊人不多時,就會暫停車,利用20~30分鐘,練趟上半段拳架或單練某些功法。

〈三〉回首自己與剛開始學拳相較,自覺有些進步,而其中最明顯是拳理思路。上文課時老師不厭其煩講解吳國忠師爺及鄭曼青祖師爺相關的著作。對於有力不用力、不動手、由下而上等有深刻了解與體會。 如今,盤完拳架到合太極站定式時,經常四肢與身體沐浴在微微麻脹的自然循流氣場中,是無上享受。

二、左家功法

〈一〉不論是敲檀香棒或是九轉玄功的任一式功法,剛開始接觸練習的前幾個月,幾乎無知無感,也不知依法練,會有怎樣的幫助與效果? 所以一個月之後,經常就忘了要每天敲檀香棒這回事。練功是斷斷續續的進行,還好每週上課老師會不斷提醒:要如法練、如法練。並一次次觀摩其他同學的敲法……如此不知不覺中, 知道敲檀香棒的力道,並在自我測試中,確認傳至腳底的感覺越清楚。 

〈二〉隨著這樣的進程,去年有一日,心血來潮,再拾起被我忽略很久的第三關,並且不用手輔助,驚喜的發覺,氣下耳垂時,身側大腿膽經循行方向一路而下的覺受很明顯。由此開頭,再試第一關,發覺氣下時,大腿正中胃經一路下到腳掌較多。如此練功就多了趣味,再試者比較下氣力道輕與重,果然平穩均勻不用力的效果是最佳。而不論練哪一式,如果心靜,都可感受到手心同步會有微微麻脹的氣感。

 三、功法應用經驗 

〈一〉有一回,可能晚上吃多了會產生氣體的食物,睡至半夜因胃胸部位不適而醒來,胃脹氣又逆上頂,無法打排出,不論正躺、側睡都不舒服。試著以手搓腹也無效用,想起檀香棒能引氣,應該會有幫助吧? 於是重新躺下,自第一關開始敲,第二關還完畢後,腸子蠕動聲傳來,胃脹的壓力稍減。於是決定從頭開始敲,三關各敲108後,再依序桿。過程中,腸子咕嚕的蠕動感覺很清楚,順利由穀道排氣終於可以輕鬆的再接續睡眠

〈二〉另一次,可能是連續多日的辛辣食物所引發的胃悶痛,持續約五日,不定時發作,一段時間後無法平復,不得不重視它的存在。由於對第五關已較熟悉,不用手幫忙,在工作時間,藉由學習過的耳穴貼加上可默默練功,大幅縮短胃悶痛發作的時間

 四、對於學習心態

        今年春節期間窩在家中,閒閱鄭曼青祖師七十歲所寫的曼髥三論,中談及三十歲,立志要將字寫穩。四十八歲來台灣後數年,其友人朱定來訪論及書法,鄭祖師爺告訴朱定:「我求一字垂二十年,而未能得。」朱定大驚,問是何字? 鄭祖師爺書一穩字,朱定拍案大叫說:「只此一字,是要費二十年之功」。

      這是兩位少年已成名的書法家的對談。閱到此段,對功積累成功夫是一天一張紙逐次累加的感受又深一層。縱使是賦有天慧,六、七歲時已因家學啟蒙練字習書的五絕老人,自我追求專研進境所花的時間都以十年以上時間為計算單位。遑論每日還需上班掙養生計的一般拳藝學子。

        現代生活處處要求便捷快速,科技3C產品要求輕薄短小。但傳統技藝終究無法速成,自己學太極拳之初心純因興趣喜歡,進步之快慢,只與自己相較,常此以往,相信下一個十年,應該會有另一番景緻與收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