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6日 星期三

八彎內氣通九竅掌握由下而上要領,對腰傷舊疾會不藥而癒!

        上週新班課程「八彎內氣通九竅」,也讓舊班一起複習,發現即使已學過,仍會動肩膀,如同影片所示,不是學過就能掌握「內動」的精髓。一般學習任何事物都以外形像,成績即中上。若再動作熟練,就算優等。

       以前教或練「八彎內氣通九竅」,認為動作「會」即可,沒有強求一定要「由下而上」,但隨著對本門太極拳注入時間愈久,愈瞭解「一舉手一投足」都需要「內動」,沒有那個動作可以忽略!

        本週新學員學反應練前述招式,「鐵腿」五、六天,是什麼原因?乃請她演練一遍,發現太注重「雙腳用力往下踩」,以致有運動傷害。解惑方式就是:雙腳只是輕輕將重量左右交換而已,不要求感覺,當然肩膀、腰、膝蓋都不能擺動!

          新學員剛開始無法掌握要領,但隨著不斷修改、演練、糾正,才逐漸「有點像」,不再用力下踩,練完,雙腳不再感到僵硬,腰部舊傷也舒服許多。她非常擔心,回去練後,會再恢復原狀!

       我告知:不會的,但要做到「由下而上」的要求,回家一定要練習,不要怕錯誤,然候來上課時,再不斷修改,很快就會掌握要領,由於能「內動」對腰傷、脹氣、胃疾、頻尿,每天多多練習,日久,會不藥而癒,不需再看醫生的!


2024年6月23日 星期日

此次生大病,在最短的療程即已痊癒,才體會本門太極拳的威力!

        

         利用端午節假期與朋友一起到大坑爬山,回家後感到全身酸痛、泌尿道發炎、喉嚨痛、鼻塞、鼻涕、發燒,來得非常突然。雖然正常療程五天即已痊癒,但體力大為減退,打拳、練功總沒有平時意氣飽滿。隨便動動,非常容易倦怠,不得不感嘆老了最好要不得病! 

         週一上課,上半段勉力跟上,但腰酸背痛。利用中場休息時間求教於老師如何恢復體力。老師答:每日仍然要維持練習的:太極運動十三式、道家傳統太極拳三十七式、基本功法,不要因為體力不支而省略。而且外金丹、內功更要練,且加倍!

        老師為了我的身體儘速復原,下半段課程,帶著大家練太極運動十三式、拳架三十七式、熊經、降魔降心、橐籥功、大乘法、小乘法、二炁迴旋等功法。練完一趟,令我驚呀的是平時打拳愉快的感覺又回來了,打完,精神提振絲毫不感疲乏。此後連續二天的晨練及晚上的內功課,都能愉快的完成。謝謝老師的特別幫助,也感謝各位師兄姐的寬容、犠牲了週一下半段的新課程。

        自疫情後即停止了登山的體能活動,這四年來唯一的課程就是週一的太極拳、劍。週二的內功課,加上週二、週三的晨練,其他日子就在家自我打拳練功。我年紀已七十五歲了,生理機能正走向衰退的老年進程中,此次受到如此劇烈的病毒侵襲下,卻能以最簡單的藥物及最短的療程即已痊癒,而且癒後短短四天體能即恢復正常,我想只能歸功於我們左家的太極拳、功法的威力!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平時練拳不覺有何出奇之處。可是看似無用卻是大用,一旦身體遭到疾病侵襲,不管在治療或癒後身體的復原,就能感受平時保養身體的重要,而道家太極拳就是身體固本培元的功夫。

         結論:如果說這次生大病的經歷及六年的習拳心得:我是懇切的呼籲,不要找理由放棄學習道家傳統太極拳,不要離開教室(失去共同討論的時間)更不要離開老師(失去幫忙解惑的機會,這次快速復原就是最好的證明),隨著時間愈久,就愈能體會他的重要性!

2024年6月18日 星期二

         太極拳理通了,練任何一式都是一樣,「由下而上」、「由內而外」達「河車倒運」,不會因練起式,有起式的說法,練熊經又是另一套說詞。
       每次教太極運動十三式「八彎內氣通九竅」,學員會出現「動肩」、「動腰」、「動膝蓋」,因這些要領都是沒有練太極拳之前,就會的動作,故基於「道家傳統太極拳」「不動手」的要求,需由腳底發起,這些要求須經過不斷修改,才能做到。不可能,一說明就做得到,因為動手、動肩、動腰的習慣非常難改。而動作做對好處,就是能「內動」,在腰痠背痛、閃到腰、脊椎疼痛,馬上做幾下,會有一定療效,平時多練,對「腎門」也有保養功能,老化一定會面一點,知道這麼多好處,為何不練正確一些!
       本影片印證
「動肩」、「動腰」、「動膝蓋」,這些一學就會的動作,對「腎門」內動完全沒有作用
,只是動肌肉而已。若掌握拳經所說「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則內動則明顯

2024年6月15日 星期六

心得分享: 人都有惰性,往往不知不覺就走捷徑,那就錯了!




公館班顏樹榮    

         學習「道家傳統太極拳」也有十年以上的時間了,若太極拳只是比手畫腳一番,倒也不難!拳練久了,招式學會了,往往依樣畫葫蘆一招又一式。初學或許帶著迷惑,或許是哪裡覺得怪怪的,又或許久而久之習以為常。只是老師常說這是個「改錯拳」,已經會的動作,學本門太極拳就不用花時間再學。因此越基本的移位、上下有根旋越不簡單,方向錯了,可能就是天差地遠!

         上週上課,練「左掤」時,被老師指正虛腳盪出身體會晃動。我向老師請教疑問:「左掤第四動左腳如何邁出?」老師回我:「你只是把虛腳抬出去,沒有掌握實腳湧泉向右旋,帶動左腳盪出!」其實這答案已經聽老師講過好幾次,初學時覺得腳抬出去就好,「實腳帶動虛腳」大概就拋到九霄雲外。後來聽了幾次,有時記得便試著依法練,有時這件事似乎就沒了。難怪老師常說改習慣難,人都有惰性,往往不知不覺就走捷徑(直接虛腳抬起,或是做得不到位),那就錯了!

        後來回家把「太極拳道幾」中提到「左掤」的練習注意事項中找幾點來反思一下:

1、虛腳之換形(轉動)移位(邁步)重心移動時,必須以自己重心交替於實腳湧泉之慣性動作餘式,與反作用慣性,帶動虛腳之換形與移位。

2、虛腳絕對不可自動,而實腳更不可搖動......實腳湧泉,帶動虛腳.......。

3、求於內而非......求外形,實為太極拳最高修為。

        102年開始學習本門太極拳,有些人一年後拳架學完,認為該學的東西都會了,相繼離去。在聯繫中,知道有的繼續在家練習,在學校操場會看到他們練拳架,總覺怪怪的,但說不出所以然。持續十年後,發現原來他們都是在追求外形熟練度,以致實腳不可搖動、不能高低的要求忘記了!

         檢討自己,雖很認真每天都有練,認為應該會有進步,惟由於惰性,想走捷徑,也會走錯,以致被老師指正後,發現進步有限!慶倖自己堅持下來繼續練,需經過老師不斷的協助指導,才會真正知道,所謂「改錯拳」不只是外形,甚至如何「內動」有更深的體驗,總而言之,往後學習就是『改錯、再改錯、再繼續改!』以此共勉之!

2024年6月11日 星期二

當被對方用力壓下時,如何反敗為勝?

          被對方用力壓下時,一般解決方法就是以肩膀衝撞,除非比對方強壯,否則只是將對方體重扛起,增加負擔,無法解決被壓的情況!

         如何反敗為勝,以左家方式,就是上下有根旋轉解決。這是本門太極拳檢測有無如法練的最佳方法,如做不到,最好鼻子摸摸,承認自己掌握不住「上下有根旋」的練法,再繼續努力吧!


2024年6月3日 星期一

如丹田的轉動,也不是我們學習的方式,因為,這是動肌肉的!


        學習「道家傳統太極拳」令人著迷的地方是「內動」,除能達到養身之外,也有武術功能。因此如何內動是學習者追求的,但要做到,就需回歸鄭曼青師爺所說的「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的要求。
         今天課程「抱虎歸山」是先師「太極拳道幾」強調內動的招式。以兩人一組方式演練,未演練者手輕貼練習者丹田,如做對必能內動。如動腕關、手肘、肩膀,則一點都不會內動。但如丹田的轉動,也不是我們學習的方式,因為,這樣也是動肌肉的。唯有「不動手」(腕關、手肘、肩膀都不出力)才能達到內動,本影片即是印證,動了手是不會內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