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練太極拳,都重視在拳架的熟練度,對拳經所說「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腰,行於手指」完全忽略。也有對前述經文誤解,以為「主宰於腰」是腰為軸心,所有力量由腰發動。結果,腰部用力頻繁,時間久了,腰部出問題引起傷害。最差的是常看到一些太極影片都是以手的變化,來滿足自己對招式的熟練,想當然而,只是在舞蹈的表演,可能出出汗,對養生一點幫助都沒有,更不用談武術運用了!
鄭曼青師爺創「熊經」,看似只是「移位」、「旋轉」。但左右移位,是要求「平整均勻」,旋轉要「上下有根旋」。這些都是違法平常腰部、肩膀先動的習慣,練習起來,挫折十足。如無法做到老子所說的「少則得,多則惑」的真理。而自認比鄭師爺聰明,馬上就想可練到的心裡,一定會走回頭路,「斜斜的移位」、「肩膀先動」的原本習慣。這種練法,由於腳與地面完全沒有借到「炁」,自然無法讓本身「行炁」,不僅沒有達到養生目的,也容易傷到腰及膝蓋。
左右移位,要求「平整均勻」,旋轉要「上下有根旋」是本門最基本的「頭三個月」的功夫,也是別於其他門派的特點。想學好如鄭曼青師爺、吳國忠先師的「一碰就出去」的發勁,這些基本功一定要好好下功夫,盤拳架才能「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不然有學生要求印證發勁,只是靠本錢,被發者及旁觀者都清楚「這不是太極拳」,那就非常難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