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

被「撞」後,回家量血壓,都有降下來,且非常好睡!

            


         去(九)月發表以內功幫忙學員練靠山功,經一年多的修練,這兩個星期,再以各種不同的內功幫忙學員練。發現,愈是內動多,手愈不會出力,被發者撞牆剎那,聲音會有所不同,印證鄭師爺、先師一脈相傳的「純炁功太極拳」是不可動手的,也就是「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尤其帶左家「起落鑽翻」跟「二炁迴旋」更是回響更大!

       有學員反應,上星期被「撞」後,回家量血壓,都有降下來,且非常好睡!可見,被撞瞬間,全身所有的不好炁,都會外放,而天地好的炁,也會悄悄進入體內,讓身體有脫胎換骨的感覺!

2024年11月6日 星期三

如法練心齋鬆開到「預備式」第一動,「清升濁降」非常明顯!

       


        去(112)年五月台中新班,拳架進度「預備式」,當時錄一段影片,將六個動作的要領及注意事項,列表交代,認為大家應該都會比照要求努力練習,但十月底公館班進度「道家太極五十四式劍法」中,學員都出現實腳與虛腳的交替時,身體會晃動,無法保持「立如松」的狀態。因此要求各班,重新練「預備式」,發現「如法練習」並未徹底!

         原來大家學習太極拳把動作做會,就代表已學會了,認為在最短的時間熟練,代表自己聰明,並在比賽中獲獎。其實本門太極拳「純炁功」,就需在「內動」追求,「炁」需要「旬日一張紙」的成長,因此要不斷演練,如何在交替中,做到實腳膝蓋不晃動。而要達到目的,就需徹底瞭解鄭曼青師爺、吳國忠先師的拳理,除有幸上過先師的課比較幸運外,建議多讀他們的著作,追求源頭。不要以自己角度去解釋「純道家太極拳」,否則就是自己的太極拳,不是鄭師爺與先師一脈相傳的「純先天太極拳」!

         因此重新再講解、示範,並強調「如法練」,除能達到實腳不擺動保護膝蓋外,也能做到「內動」要求,尤其心齋鬆開到「預備式」第一動,「清升濁降」非常明顯,但外觀看不出來,需有人在旁體驗,才能瞭解!本影片即告知正確的練習與錯誤的動作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實腳膝蓋晃動,或許身體會出出汗汗根,因此錯誤的動作即使練二、三十年,對內動是一點幫助也沒有,當然武術運用就不用談了!

2024年11月1日 星期五

熊經有人追求在移位未到定位時,即開始旋轉,並自認是比鄭師爺獨創的「上下有根」更精進!

        在1960年代「甩手」運動非常盛行,鄭曼青師爺發現該運動產生許多副作用〈如心律不整、小中風等〉,乃將熊經刊登在當時太鐵路局發行的「暢流雜誌」第四卷。說明熊經「豈止祛病延年,反弱為強而已,進而求自衛,與臻上壽之方,垂手可得。運炁百日自見其病體與贏驅,必有顯著進境。」

       熊經首見於莊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是東漢華陀所創五禽戲之一,為祛病強身法,乃良醫醫未病者之妙用。鄭師爺創本功法,練五心〈兩腳心、兩手心、頭頂心〉相通,也是練習上下〈百會與湧泉〉有根旋是針對當時流行的「甩手」運動引發身體各種疾病,具有療效的功法。另一個功效是「練中脈」(中脈是炁脈,位於任脈與督脈之之)的方法。「中脈」在佛家、道家、密宗為求永生,都在修練,但都是以靜坐、冥想方式進行。鄭師爺則以「上下有根旋」的方式,達動中求靜修煉而成!

        可惜有人認為,「上下有根旋」容易傷到膝蓋,因此為避免膝蓋承受身體重量,另創在移位未到定位時,即開始旋轉,並自認是比鄭師爺獨創的「上下有根旋」更精進,其實此法,因邊移位邊旋轉,對膝蓋是最大傷害,因為身體重量尚未到位,即立刻移位,在湧泉未完全接受之際,膝蓋也沒有準備好,匆匆忙忙的,只是讓膝蓋搖晃,完全失去鄭師爺在自然門杜心五先生演練太極拳,不動膝蓋的經典畫面,及先師強調本門膝蓋不可晃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