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5日 星期六

112/02/20台中班本門太極拳不可躁進,需拆開如法練!


        新班的進的進度是
鄭曼青師爺所創「熊經」,本意「上醫治未病」是在練「中脈」的旋轉,因此特別要求上下有根的旋。新學員學了一堂課之後,反應表示很難練到,有些氣餒!我告知,因為,以往的習慣,肩膀、腰部會先動,如此練本身的「炁」會不連貫,無法練到「純炁功太極拳」。所以會要求上下整體動,由於非以往習慣,當然會不容易練,但卻是本門的精華處!

       我們上課除授鄭曼青師爺晚年的太極拳之外,也是在改動腕關、手肘、肩膀、腰習慣,練成符合拳理「由下而上」的旋轉,目的讓本身的「炁」能與天地的「炁」相呼應。但因固有習慣難改,不可能短時間練會,所以會產生挫折,其實資深的學員也不見得做得到。

        如何練到上下有根旋,從鄭師爺教蔣宋美齡畫國畫的故事說起。由於蔣宋美齡受過西方教學,不會寫中文,所以鄭師爺要求她用毛筆打格子,而且要橫平豎直、大小均勻,如此長達一年之久。以致她在自畫的簽名幾乎與鄭師爺一摸一樣。同樣的弘一大師教書法也是從一筆一畫的「一」要求練兩年。這代表中國傳統的藝術,都是從最笨的方式的打基礎,但卻是最有效、最科學的方法。

       鄭師爺也說過「太極拳要拆開練」。因此要練習上下有跟旋,必須依道家「少則得,多則惑」原理一點一點的慢慢練,不可躁進。所謂一點一點地練一定要如法的上下有根旋,只要肩膀有動必須馬上停下來,再重新來過,練習的時間次數不用太多,只要感覺有些累了就休息,然後再反覆的練習。如此半年甚至一年之後就能掌握上下有根旋的秘密了!

         因為「炁」是無色、無味、無相,沒有感覺,旬日才能薄薄一張紙成長,練的過程不知自己有無進步,只能依照上述方式進行,唯每次上課可經由教課者或拳友印證,有無「炁」感。最怕自認聰明想盡方法,以有形有相的肌肉伸展,達到自己有練到「炁」,但卻是肌肉在動的「自我感覺良好」,這種「炁」無法「在骨中行」也沒辦法通任督二脈,故想要「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可能要下輩子的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