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道家太極拳不追求外在的"力"和"有"學習時不會有太明顯的感覺,這是神秘而迷人之處!



                                  心得分享 2015/04/14 Zeno Hsieh

        跟著謝老師學習道家傳統太極拳已經四年,回顧每個階段的學習過程都有不同的感受,一開始加入外場學習拳架,自以為是的設定目標一年將三十七式拳架學習完成,日子和時間過得很快,差不多在一年多的時間,老師將三十七式教授完畢,當時自己心裡問著自己,這樣就算學完了嗎?拳架招式大概可以記得清楚,但是這套拳的核心:湧泉旋、移位、平整均勻、鬆,卻無法體會,大概只能說是學學樣子,這套拳不該只是如此,其實以一個初學者而言,要能體會老師口中和書中所寫的道家傳統太極拳之要義,是相當不容易的事,直到持續學習才慢慢體會一個道理,這套拳是要如謝老師時時提醒"每天疊一張紙"持續的練習,不求快,不求多,"練21分就好"以至於將學習的東西滲透到生活中每一個瑣碎和片段的小時間裡,抓到時間就練,輕鬆地練,想到就練,倒茶水的十秒鐘,等電梯的半分鐘,都可以累積一點"功",老師的這句話如同古人所言"滴水穿石"智慧之言,同時也讓這套拳溶入自己的生活之中,成為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亦如老子所言"道法自然"道本來就在自然之中無時無刻的運行,道家傳統太極拳也是在每天的生活之中很"自然"的練習和累積。
        有了時刻的累積,自己才開始慢慢體會老師所說的"鬆"是如何的感覺,另外也了解到"練一年的鬆"和"練三年的鬆""練十年二三十年的鬆"有不同層次和程度之差別.通常我們習慣於""-也就是有力,有形,有相,有感覺.從學理工者的角度觀察,外家拳者擊於對方之力,是力發於腰腿,以腰為樞紐而出於拳臂,取勝之道在於肌力與力量傳送的效率和技巧,從頭到尾非常有"力"的感覺,但是學習道家傳統太極拳講求的卻於此大相逕庭,初學之時難以理解沒有力怎能將對手撼動,直到進一步學習推手及被改拳架之後才得以稍微理解,除了"力"之外,還能藉天地之氣從湧泉以至於腰,夾脊乃至於手而將對手拔根彈飛而起,外家拳以力擊人,出多少力給對方,同樣也回多少力給自己,傷人卻也自傷,年紀大時隱藏的內外傷都會一一浮現出來。道家傳統太極拳不追求外在的"力"和"有"以至於學習時不會有太明顯的感覺,但是"雖說無,卻是有"關鍵在於時間與累積,每疊一張紙,身體就累積一張厚度的小改善,因為改善微小所以不自覺,等紙張疊的夠厚了自然有所謂的感覺.這也是學習到家傳統太極拳神秘而迷人之處。
        今年冬末,工作忙碌之時不小心感冒受風寒,下班後回到家裡突然全身發冷,微微的風吹過身體都覺得冷透到骨頭裡全身顫抖,平常自己很少感冒,這次感冒卻很嚴重,吃了退燒藥依然無效,想起謝老師提醒過感冒初期要趕緊練功,依照熊經,鳥申,拳架走過一遍,然後躺在床上蓋著大棉被以養丹的方式調息放鬆,昏沉似睡非睡,直到深夜,突然覺得腳底發熱,直往上擴散到胸口肩上,接下來身體開始出汗,身體覺得好熱反射動作把棉被一腳踢開,一股豁然開朗清新舒適的感覺遍佈全身,清醒過來坐在床邊,腦子裡繞了幾圈想了一下,咦!感冒好了!一股喜悅從湧泉湧上心頭,"道家傳統太極拳有沒有這麼厲害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