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日 星期一

轉載林國瑞大師兄習拳歲月


習拳歲月


林國瑞 1985/
台北屏東來回的日子
余幼未入學時,宗叔即戲教余以四書,並講述古聖先賢與英雄豪傑的事蹟;對往昔聖哲的風範與英雄的氣概,小小的心靈裡十分的嚮往。及長,雖有小時了了之嘆,但這些思想却在此心常思有以致之,對經史、諸子以及武術皆有興趣學習。
在武術方面,雖曾學過拳術,但只是一些莊稼把式,不足以語於大方之家。民國六十二年,我念大二,由同學介紹認識了吳師國忠,震於其太極拳藝之精深乃從而習拳,至此對武術始有真正的鑽研。我當時僅知太極拳是一門高深的武術,並不了解它更是幾千年來中華文化的結晶。
吳師教學認真,每一動作,每一細節,必至完全正確後才教下一式,故初學拳架時甚感枯燥,屢有中輟之念,幸賴吳師循循善誘,拳藝日有進境,終至欲罷不能。吳師除對鄭師爺曼青的言行思想及拳藝有關的問題作詳盡的敘述與解說外,並時常講述武林典故與其一生的經驗,以提高學習興趣。經過一年的磨練,得以正式入師門,更深一層的研究,這一時期最令人頭痛的就是落胯,不用力,與腳不動,手不動等,不同於日常生活習慣的觀念、動作。
民國六十三年,在吳師的帶領下,我們有幸拜見心儀已久的鄭師爺,當時大小共聚一堂,聆聽教誨,真有如沐春風之感,「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等心存已久的賢哲風範其在茲乎!能在其門下受其教誨,實是人生一大樂事。
第二年,鄭師爺骤歸道山,我亦將畢業了,這時面臨是否留在台北找事並繼續練拳,抑或回屏東的扶擇,因當時道心未萌,且不喜台北的囂攘與緊張,我選擇了回屏東的路。雖然回屏東後仍不忘時常練習,但「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何況遠離了師友,兩三年來辛苦紮下的一點根基,漸有每下愈況之感,午夜自思,頗引為憾。或許是道緣未盡,我毅然決定每個月至少北上兩次。就這樣開始了我台北屏東來回的歲月,有段時間,幾乎每個星期六、日都是在台北渡過的,縱然來回奔波,然志於道之心,令我引以為樂。在這時期,我努力學習的是「鬆」、「不動手」、「平整均勻」、「中定」以及「虛實分清」。
吳師自美歸國後,我追求的除了陰陽、剛柔、動變之幾外,對於太極拳與中華文化更作深入的探究,上至古老的易經以至儒、釋、道諸家思想,以及醫理等與太極拳的境界,非與這些哲學思想融會貫通不可。幾乎所有太極拳書籍的記載論述,都僅止於武術一方面,於太極拳淵源於固有文化及其內蘊,幾乎無人論及。太極拳的寶貴,若非鄭師爺五十年的研究,以其經驗濃縮提出,恐怕將長久沉淪了,鄭師爺之於太極拳,可比美明朝來知德之於易經的貢獻。
追隨吳師已近十二年了,經過這麼多年的南北奔波,朱家郭解之流,已不再是欽慕的對象,孟子「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浩然正氣才是我所追求的,而對太極拳道藝的熱愛更是有增無減,除了逐漸了解太極拳的內涵,進而求入於道,游於藝外,另一支持我習拳的力量是吳師對於道藝誠信篤行與擇善固執的精神。吳師對理想的追求如此專精誠敬,投入了所有的精力時間,為的是實踐發揚鄭師爺傳給他的道與中華文化的精華,縱然在艱難困頓之際,也從未稍減其志,一切的毀譽得失更是從不計較,忝為其徒的我,能不起而效法,略盡棉薄之力?在此僅以吳師多年前贈我的這句話「能受天磨生鐵漢,不遭人忌是庸才」,來與諸位同道共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