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11參加頭份班課程, 近兩年的太極拳學習收穫頗多; 當時參加主要的因素是長期操作電腦導致肩膀酸痛不自主的會聳肩。試過中醫的針灸、推拿, 西醫的疼痛科治療效果並不顯著;想起學生時代曾習過太極拳有養生效果, 便上網搜尋,找到頭份國小有太極拳的教授課程, 約半年練習後肩膀不自主聳起的問題獲得改善, 在這練習過程中略嚐太極拳的好處, 也了解到要練好太極拳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從學習「虛實分清」開始一路難到現在, 還是覺得頗難的, 初學之時太著重外型, 硬是用有形的外在去做虛實分清, 致使太重虛實而失了中定, 沒學到太極拳反嚐到”太急拳”之苦。單以熊經一式來看, 由外型偏移而達到的單重, 在旋轉時很容易造成膝蓋受傷, 這就是已嘗到的”太急拳”之苦。
教練不斷的告訴學員, 膝蓋會痛一定要說, 甚至先休息一陣子; 因自己遇到問題所以只好出來請教獻醜演練, 可是自己也因而受益, 慢慢的掌握到膝蓋不會痛的原則: 先求中定, 虛實分清單重一事慢慢來不要急, 從60%:40% 單重, 慢慢進步到70%:30%單重, 到現在還是沒有把握每次移動都可以單重, 但可以確定這樣膝蓋就不會受傷了。
練習的過程是容易受挫折的, 平常自己每週練習後常常會覺得應該做對了, 但在上課中師兄師姐的切磋練習時才發覺: 還是沒有做對, 這樣的過程還蠻令人沮喪的反覆發生, 教練總是安慰大家這就是改錯拳, 知道錯在哪裡就有機會改到對, 但要師兄師姐大家互相指教一同練習才容易進步, 因為許多細微的動作在於要真的用手、身體去感受才能知道練習是否正確, 沒辦法直接看到或聽到就能夠體會的。
單重及中定的練習自己還在努力學習中, 另外上課常聽到教練提醒的: 移動時實腳推動虛腳, 虛腳不可以先動。這句話不知道聽了幾次, 可是就是做不到, 教練說的這句話淺顯易懂, 大腦懂了可是身體就是做不到。
平移的重點在於腳底湧泉要先動, 左練右練腳底湧泉還是沒有什麼反應, 倒是困在: 實腳「推」動虛腳, 這個「推」字; 因為認知上要有推這個意象, 所以重心要落到腳底湧, 利用湧泉的感應來支撐身體, 利用感應到的重量來引導。
近日在練習陰陽摺疊反覆式時, 教練問練習後腳會不會酸?師兄師姐都說會, 自己舉手說:我不會。教練還是提醒: 這是上半身動不是湧泉動, 虛腳不可以先動; 真的很傷腦筋, 自己也很想做到可是就是練不好。這問題困擾自己快兩年了, 可是卻沒有明顯的體悟與進步。在反覆的請問教練與師兄師姐後, 發現自己被: 實腳「推」動虛腳, 這個「推」字真的困了兩年。最近的心得是: 湧泉會隨著身體移動的方向移動, 而不是用推的, 因為「推」會產生「抗」, 既生出抗的力量, 腳底湧泉就不會長出『根』來, 所以就不會發生實腳湧泉「先動」, 實腳推動虛腳再移動一事。
腳底湧泉先動, 較容易身體很整同時移動,重心過尾閭時交到虛腳, 腳停手停,手不會自己亂動。這體悟來自與教練練習陰陽摺疊反覆式的瞬間, 教練說我的手太重了, 那就問教練太重到底是多重? 教練笑了一下, 自己就被彈了出去, 自己也覺得好笑, 原來自己的手這就是這麼重, 重到一搭手就飛出去的重, 就這樣的一飛才有上述的體悟, 這兩年要將重心練習下到腳底湧泉, 結果真的是白「下」工夫了。教練還是安慰說: 不急不急, 改錯拳, 知道錯在哪裡才有機會進步。
有了「實腳湧泉推動虛腳」的體悟後, 發覺平常練習的運動十三式或是拳架, 一整個都不對了, 說不出來的奇怪, 每個動作都需要重新的修正。 最明顯的就是平常走路一事, 還不是特別練習「行功」的走法, 只是單純的一般走路。
因為每天都會有機會走路, 自己會去體會每一步踏下去的重心移動變化。以前走路會是一般物理學中說的, 利用腳底反向摩擦力來推動自己前進, 現在走路的方法變了, 是實腳的湧泉向前移動時, 胯、丹田、夾脊一起整片前進, 這樣一來走路突然變的有點奇怪了。現在練習拳架也是用這樣的方式「重新」修正練習, 如果有新的突破與心得再與大家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