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太極拳」係原習外家功夫的左祖師萊蓬技服無名道長的純道家功法而向其習道,主要修心法及練炁的「左家功法」!傳承都是單傳,由左祖師百歲始單傳給張太師欽霖,張太師與鄭曼青師爺同是楊家入門弟子,早鄭師爺二十二年進入楊家,隨澄甫大師學拳,張太師再單傳鄭師爺,鄭師爺再單傳吳老師國忠,到吳老師才廣傳。門下學生已有多人在傳道。本門以學習鄭曼青師爺晚年所授純道家太極拳為主。
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道家傳統太極拳演練目的就是在改習慣,時間到了,由下而上的習慣自然會養成!
2025年3月23日 星期日
太極拳讓七六之齡的我,照顧病人月逾未心交力瘁!
一、大凡照顧過病人的人都知道,照顧者每天都處在病人病情變化的壓力下,睡眠是零碎的,繁雜的事不勝枚舉,這些事在在都消耗你的體力,大概只能用心交力瘁形容。所以當長照社工家訪時,說我看起來不似七六之齡的人,我甚感意外。一個月的操勞,顯然沒有留下痕跡。能撑過這一個多月的辛勞,只能說平日不間斷練習本門功夫培養出來的靱性與體力。這可以從另外二處可以証明:
1、在病房每天清晨只要有較長的空擋,我都會從基礎功到二氣迴旋練一遍,拳架因為空間限制只能打第一段,練完後都會覺得當天精神體力特别好。
2、只要有機會我都會到教室上課,剛開始是會覺得體力有點不繼,但愈後面就感覺體力恢復了。二個小時的課下來,走路都感到輕鬆,不像白天在醫院走路有點僵硬。這二點可資証明左家功法是可以培養體力,日積月累就厚植體力了。
二、養丹的妙用,因為休息時間是零碎不可預期,所以我就多做養丹,即使短短幾分鐘也都有很好的休息效果。
三、照顧病人常需彎腰,以致於常感腰背僵直,上課時就教於老師如何解決,老師教我們多做八彎內氣通九竅,並當場示範做法,做完果然腰背輕鬆多了,下課走到停車場覺得全身輕靈,自此在病房只要有彎腰做事,接著就做八彎通九竅,腰背就輕鬆多了!
這次照顧內人的經驗,分享給大家參考,希望有助於想改善自己身體狀況的有緣人,加入「道家傳統太極拳」的行列!
2025年3月7日 星期五
「心齋」一扣,「奇穴」會如心跳一般的跳動,代表此時,心跳已慢慢轉移!
如以ㄧ呼ㄧ吸自認有感覺的方式扣「心齋」,另一人放在練習者頭頂,會感覺熱氣,但不均勻且會混亂,是「獨陽」,不是陰陽調和的現象。若心不想事情,也不要管呼吸,頭頂則會微溫且均勻,則是「陰極生陽,陽極生陽,陰陽相濟的太極」!而這種「炁」就是我們追求的「無色、無味、無相」的「純炁功太極拳」!
另外「純道家太極拳」追求養生的秘訣就是,將身體的各部器官,放慢步調,延長壽命。「心齋」雙手相扣之後,稍微沈澱一下,輕壓的「奇穴」會如心跳一般的跳動,代表此時,心跳已慢慢轉移。本影片即是驗證,原本心跳八十二下,慢慢減到七十二下,代表練內功的功效。據研究較低的心率意味著心臟不太可能過度勞累,這有助於降低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等受傷的風險。希望大家珍惜好的東西,要如鄭曼青師爺說的「貨賣識家」,不要把他當成糞土!
2025年2月20日 星期四
有力不出力就是如何不讓「腕關」、「手肘」、「肩膀」出力!
學習太極拳到最後的階段都會互相玩玩發勁,但如果基礎沒有紮實,碰到有意測試的人,很容易以本能的力量發勁,如靠手,或腰部。
以前上課強調太極拳就是要「鬆」,如何「鬆」鄭師爺說「有力不出力」,如何做到就是不讓「腕關」、「手肘」、「肩膀」出力,這是先師在「太極拳道幾」書上述及「太極拳的鬆與定」「體鬆」提到⋯1.有形:將身上三把鎖打開—腕、肘、胯。手不鬆在腕,肩不鬆在肘,身不鬆在胯。而先師剛開始與鄭師爺學拳時,被要求先師擺左掤定勢後,測試先師有沒有鬆,如不鬆就用食、中、無名指三指打先師的腕關,同時說:「還是一身牛勁!」事後先師才知道,鬆不鬆,腕關是第一關。
因此要鬆,需讓「腕關」、「手肘」、「肩膀」本能出力的習慣改掉,遵照拳經所說「其根在腳,發與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規定,養成實腳軸心的旋轉,帶動全身的「移位」、「旋轉」習慣,才能做到整套拳架「平整均勻」。習慣養成了,當互相玩發勁或遇到真的實戰了,都是藉由實腳軸心的旋轉,以陰陽之勁將對方離地而起,而不是推來推去,互比力量大小,將太極拳的偉大兒戲話了!
2025年2月7日 星期五
金蛇年開工,大家拜年互道恭喜!
2025年1月22日 星期三
練習摟膝拗步過程,發現「手」容易出力,因此需透過第三者協助,不讓肩膀動!
本門能擁有眾多的學習者,是因為鄭曼青師爺在抗爭期間,能以瘦小身材,輕易將高大的外國軍人連根拔起。先師去日本與自衛隊成員過招,沒有輸過。都是以太極拳力小勝力大的原理佔上風。
因此學習者莫不以能「發勁」為最高目標,但練習過程要注意不是將對方推開或推倒,或衝撞。而是要連根拔起,這功夫須在最基礎的「拳架」養成「由下而上」、「不動手」、「平整均勻」的習慣,故符合要求非短時間能達到,一定要耐得住改「動手」、「由上而下」的習慣,「發勁」練習才會輕而易舉!
本影片以「摟膝拗步」示範,主要以往用正面發勁,身體很容易往前衝,犯上半身先動的毛病,因此改以側面站的方式,較能保持身體不會往前衝的習慣。但在練習過程,發現「手」容易出力,因此需透過第三者協助,不讓肩膀動,也就是以往常說的「形不變炁變」才能掌握「發勁」的特性!
2025年1月8日 星期三
113年台中班聚餐!
台中班年終聚餐於1月7日晚間在北屯「柴火」餐廳舉辦,聚餐好處就是「心中疑問,馬上面對面討論」。部分學員認為:
一、原本對「左家功法」的「似有似無」,很有抱握,但經過多年的挫折磨練,才慢慢知道,沒有所謂的「絕對」,只有「相對」。
二、「將動作做得很對」其實是「把姿勢擺出來」而不是「由內而外」由炁來詮釋。
三、比以前能掌握重點,不會抓不到,練起來較有方向。
四、看別的師兄姐練拳,也知道是否「由下而上」、「不動手」練對與錯!
大家的拳理,顯然比以前更清楚,這是可喜現象,拳理通,絕對不會走冤枉路!
2025年1月5日 星期日
元亨道家傳統太極拳社台中班114/03/03招生訊息!
2025年1月2日 星期四
先師在「太極拳道幾」將三十七式拳架,以美軍操練方式,拆開來講解,一動一動的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