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

搭手之際,如何四兩撥千斤,如何牽?多四兩我不要,少四兩我不肯!

        推手跟拳架一樣,本身要虛實分清、尾閭中正、神貫頂,然後要捨己從人,跟對方搭手接觸瞬間之際,要用整個身體、心靈去聽,對方動,我即勢應之,也就是鄭曼青師爺說的:「搭手之際,如何四兩撥千斤,如何牽?多四兩我不要,少四兩我不肯。」

        推手當雙方接觸的時候,對方來勢多於四兩,我不要抗他也不要接。如果對方少於四兩呢?我要隨影隨形黏連貼隨跟上他,如此對方才有被我可趁之機,此時,即得機得勢,對方就能被牽動四兩撥千斤。

        本影片示範:對方按手不是按照直線攻擊,而是刻意往反方向,只要抱著「多四兩我不要,少四兩我不肯。」即能牽動對方的方向,往原來方向走。

        另外,捋的作用不是暴力的「格」,而是「王道」以「上下有根」的如漩渦身旋,不讓對方有一絲可借之力,將對方捋開!


2025年7月5日 星期六

以餵招方式練習發勁,只要平時養成「不動手」及有練「左家內功」都能成功!

       拜吳國忠先師門下學「道家傳統太極拳」,先師嚴格要求「由下而上」、「由內而外」、由於家距離山莊較近,每星期六、日都風雨無阻,接受先師教誨,對本門異於別門別派的要求「不動手」收穫良多,尤其在「一碰即出去」的發勁。

        而上述的要點,一路走來近三十年,嚴以律己執行,而傳授本門太極拳,也是一樣,先師如何教我也不踰矩的傳授,目的讓本門太極拳得以傳承下去!

        本影片以餵招方式練習,只要平時養成「不動手」及有練「左家內功」都能成功發勁!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血脈不通才有五十肩、足底筋膜炎、板機指等問題,練「純炁功太極拳」是解決之道!


        鄭曼青師爺在「太極拳之哲理」提到「⋯關於練太極拳的體用問題,我也順便在此來談一談,太極拳的體用,是應該注意的,體為本,用為末,沒有體就沒有用。換句話說,就是有體才有用。體最主要的是要血脈流通,周身血脈流通以後,人還會有什麼病呢?⋯⋯⋯」因此學習本門太極拳,應該慶幸選對「師門」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
        最近有學員反應「犯了五十肩的毛病,手經常舉起困難,有那個招式可以解決?」這問題在第一堂課,教授「ㄧ領地天動三焦」即有說明「本式對五十肩、脊椎毛病有一定療效!」學習者可能只是把動作練熟,沒有再深入研究可治療身體的舊疾!學員聽後,馬上依上課要求練習,但只是兩手旋轉,對「五十肩」可能解決不到百分之一!解藥是:把手舉起,稍微前後、上下輕轉,找到痛點後,即針對該處,不斷往前、往後旋轉,如病情輕微,兩三天即可痊癒。如舊疾,則約半個月,但復原後,仍須每天練習。
        另有學員表示「自己有足底筋膜炎的毛病,有那個招式可以解決?」一樣也是「一領地天動三焦」的第一、二式。會有足底筋膜炎,其實是脊椎出問題,影響站姿所引起。經摸他的脊椎,明顯凹進去,請他自行練習上述動作,由於是從腳由下而上的「炁」的伸展,做多次之後,立即分享舒服許多!馬上有學員反應「板機指也有效?」一樣道理,身體會有狀況,就是鄭師爺說的「血脈不流通」,本門太極拳稱「純炁功」當然是練「炁遍周身」,只要連一段時間,「板機指」的毛病自然不藥而癒!

2025年6月25日 星期三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


     


        明王宗岳太極拳補論中提到:「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很明確的告訴學拳者,
太極拳應用是先陰後陽,柔是陰是虛,才能發揮太極拳的妙用,不可以陽碰陽、剛碰剛,以力取勝,這不是太極拳的真正用意。

          上述補論提到「我順人背」,需做到「黏」,能「黏」才能「隨」。能「隨」就能「貼」。能「貼」則自然能「連」住對手。「黏連貼隨」是我們學太極最好的秘密,不管對手招式變化,有形有相,我們永遠掌握先陰後陽的順勢,才能困住對方讓他陷入逆境。

2025年6月22日 星期日

經過實地演練,才體會,原來自己用力的力量會被吸進去,瞬間腦袋空白,而反彈起來!



       鄭曼青師爺、吳國忠先師一脈相承的「左家內功」練的是無形、無相、無味「純炁功太極拳」,因此在應用的發勁,也是沒有形沒有相,即使從旁看,會認為是刻意表演,被打者故意跳,因此一定要親身體驗。

        本影片是學員認為,無論男女,都有五十公斤以上,把身體壓向對方,對方怎麼可能先接後發,一定會產生抗拒,然後憑力大將對方推倒。經過親身實地演練,才體會,原來自己的力量會被吸進去,瞬間腦袋空白,而反彈起來!

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一般沒有練習過的人,當對方有壓力來時,會慌張無法穩住,身體晃動出現敗相情形!


        練太極拳目的有養身且「靜心」作用,遇突發事件,能「臨危不亂」。武術的運用,前提需在「拳架」養成「不動手」、「由下而上」的習慣,否則一旦練習對打,前述規矩沒守好,一樣無法運用。

        本影片在練習,如何接對方來勢,一般沒有練習過的人,當對方有壓力來時,會慌張無法穩住,由於身體晃動,敗相已現。在不斷提醒下,由於有「拳架」不動手及「左家內功」基礎,練習多次後,很自然可以做到發勁的要求!

2025年6月14日 星期六

發勁一定先帶上「九轉玄功」,讓對方「炁」浮,根不穩,自然容易被拔根,離地而起!

         本門太極拳的發勁不會一味猛衝、猛打,而是先陰後陽,不管對方攻勢多兇、多快,一律先接,不會與人相抗。這些本事,都是在「拳架」、「推手」、「劍法」要求不動手建立的成果,如鄭曼青師爺說威力是一隻老虎。

        而本門更厲害的是練習「左家功法」,就如一隻老虎長翅膀,功夫更具深不可測。由於身體內的「五炁」,在出生後,只有「水、火」會一直增加。而「金、木、土」會隨著年齡逐漸流失,左家功法就是練「外金丹」補土、木、金炁,「內功」練「九轉玄功」,這些都是讓「炁」往下走,產生「河車倒運」,讓身體「陰陽相濟」,不致有「獨陰、「獨陽」有疾病纏身。

          在武術運用,則能如打手歌「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黏連貼隨不丟頂。」

        故在發勁一定先帶上「九轉玄功」,讓對方「炁」浮,根不穩,自然容易被拔根,離地而起!

        本影片,即使有練過「九轉玄功」若沒有習慣,兩人相碰,仍會本能直接與對方相撞,提醒之後,則能「炁」先下,再回擊對方,達拔根目的!


2025年6月11日 星期三

萬事萬物都是一體兩面,對方用力的點,其他部位都是掏空,只要以「引進落空」反擊,必能讓他離地而起!


        本門練習「四正推手」是學習聽勁作為懂勁的基礎,鄭曼青師爺說過:「推手不能用來比賽,只能觀摩,不是求勝負。」但現在是用來比賽爭勝負,甚至以得到名次,作為已是太極拳高手證明。

        其實用力攻擊對方,以為佔優勢,但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相濟方為太極,也就是萬事萬物都是一體兩面,用力的點,身體其他部位都是掏空,因此只要將對方用力的地方,以「引進落空」反擊,必能讓他離地而起!

2025年6月6日 星期五

藉由「聽勁」知道對方哪裡用力了,這就是鄭曼青師爺說的「葫蘆裝柄」!


        太極拳運用發勁不是盲目亂打,也不是靠「本錢」的蠻力推人。而是藉由「推手」對練,經由互相接觸的時候,知道對方哪裡出力,這是所謂練「聽勁」,不要誤以為是耳朵聽對方的來勁。「推手」聽出對方用力的弱點加以還擊,是一種充滿智慧的打法!

        在練習「掤捋擠按」四正推手時,不要誤會是一味用力將對方推倒,獲得勝利。而是藉由「聽勁」知道對方不合拳理,用手抓、拿、摔,或用腳撐、蹬、踢。哪裡用力了,這用力的點就是鄭曼青師爺說的「太極拳是水中漂葫蘆,葫蘆不能裝柄,有柄即挨打,有柄即給對方有可乘之機!」,順對方給的機會,借對方的「力」、「勢」、「炁」,再以「炁」發人,這是鄭師爺說的是「華人動手搏鬥高科技!」


2025年5月26日 星期一

由於是借地氣與本身「炁」相結合發勁,外表是看不出來的!




以劍式「靈貓捕鼠」、「野馬跳澗」、「魚跳龍門」三種不同的方式發勁,由於是借地氣與本身「炁」相結合,外表是看不出來的!

線上課程「太極運動十三式」介紹!

 

線上課程依據吳國忠先師所著「太極運動十三式」,訂六月十八日晚間七時三十分至八時三十分正式上線,十二堂課為一個單元,歡迎加入我的微信!


課程內容介紹:

ㄧ、道家傳統太極拳源由、心齋(導陰接陽有穩定血壓作用)、鳧眼功(對白內障、青光眼、飛蚊症有療效)、一領地天動三焦(對脊椎問題有一定療效)。

二、二炁陰陽盪消遙、行功(改變陰虛陽盛的體質)。

三、三昧真火連翻動(熊經)(對胃病、輕微心臟有一定療效)。

四、四象退進易胃腰(倒攆猴)(對脾胃、脊椎不舒服者有幫助)。

五、五輪周身脈氣順、預備式。(消除肌肉疼痛)

六、六合真氣任我盜。(任督二脈開合有助延年益壽)

七、七巧連環神仙手。(疊腰功能有助於腎虛的體質改變)

八、八彎內炁通九竅。(對尿失禁、落枕有效)

九、九變九式歸元法。(對眼力、腿功能有幫助、減緩老化)

十、十則真炁養丹。(讓本身炁能汰舊換新,身體不易衰老)

十一、水火顛倒太極功(起式)。(練河車倒運,減緩老化,延年益壽不老春)

二、鳥申。(練湧泉貼地炁有根)

2025年5月25日 星期日

為方便傳承鄭曼青師爺、吳國忠先師的「道家傳統太極拳」預訂六月線上開課程!



由於有遠在國外拳友詢問可否在線上開課,為方便傳承鄭曼青師爺、先師的「道家傳統太極拳」預訂六月十八日晚間七點半至八點半,可延長至九點,線上開課程,有興趣歡迎報名參加!

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以太極劍法中的「靈貓捕鼠」、「野馬跳澗」、「魚跳龍門」三種不同方式,讓被發者感受不同的力量!

        本門太極拳發勁是靠內動的「炁」將對方拔根離地三步遠,除了以拳架的各種方式發勁外,也如鄭曼青師爺說:用劍之道一定要到台灣學!深層意義就是練道家太極劍法,不是耍大刀也不是舞劍,而是能實用的。

            本影片發勁分別以太極劍法中的「靈貓捕鼠」(此式像貓捕鼠,步要輕無聲跳得高也要遠)、「野馬跳澗」(此式如野馬跳躍要快,也要遠還要保持輕靈)、「魚跳龍門」(此式如鯉魚以擰腰,打挺、彈起跳出水面)三種不同方式,但都是借炁接地氣之力,讓被發者感受不同的勁法!如同被發者說的:「靈貓捕鼠」被打得高;「野馬跳澗」被打得遠;「魚跳龍門」會被打得翻轉!

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換形由於肩膀、腰會先轉,膝蓋以下跟不上,承受身體重量,且不斷互相摩擦,一段時間後,膝蓋一定會痛

            本門基本功平移、換形(關門),這是呼應張三丰祖師爺所寫的太極拳經「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的要求。而鄭曼青師爺在民國四、五十年代,發現許多人在練習甩手功,結果引發心悸、小中風等後遺症,由於鄭曼青師爺中醫造詣很高,發現由於抖動原因造成中樞神經出問題,因此創「熊經」。鄭師爺聰明絕頂,本功法其實也是在力行「移位、換形」的基本功夫。

        前文提到如何做好「平移」動作,本文再列述「熊經」在換形的動作要領(拳架的換形要領也是一樣):

ㄧ、身體移至定位時(左腳),由腦袋發動左轉的指令,此時,左腳湧泉接受訊息,即向左轉,轉到肩膀有感覺先動時,需停止行動。

二、移位至右腳,動作如前。

三、旋轉弧度不要馬上做到一百八十度。

四、由於肩膀、腰會主動先轉,上半身旋轉多,膝蓋以下跟不上,會承受身體重量,且不斷互相摩擦,練習一段時間後,膝蓋一定會痛,為解決問題,遵守老子道德經說的「少則得,多則惑」原理,旋轉不宜過大,甚至只有一些些(需經過上課才能知道一點點是多少),練習時間久了,真正養成能「由下而上」,此時,旋轉弧度就可更多,甚至向左右180度以上!

五、學習道家傳統太極拳,不要妄想短時間練到,速成只會折損自己的膝蓋。只有一點一滴的「修改」,才能累積本門看家本領「由下而上」的旋轉功夫。

       「移位」、「 換形」切實做好,盤拳架拳架應該不至於發生膝蓋疼痛的問題,如能早晚如法練,時間到了,自自然然輕鬆發人離地三步遠!

2025年5月16日 星期五

推手如果手抓對方,就是鄭曼青師爺說的:不可用手抓對方,抓是挨打!

           推手練聽勁,不是爭勝負,如果手抓對方(網路流傳師爺門下一門派練推手習慣抓人),就是鄭曼青師爺說的:太極拳應用推手,不論練習、不論實戰,不可用手抓對方,抓是挨打,不能用手,用手是幫倒忙,不能用力,用力會翻筋斗!

       因為抓人,自己手指必須全心用力在抓的地方,手指用力身體五臟六腑必定是空掉,且僵硬,反應必遲鈍,自己製造機會給對方。而對手基於身體的觸感,也就是聽勁,很容易找到反擊點,抓人者處於挨打局面,容易受傷!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如果練劍無法達到身劍合一,是在求劍式美麗及動作好看,只是舞劍,娛樂性表演!

           

         


         學習「道家太極劍法」之前,一定要結合「道家傳統太極拳」的特性「不動手」、「由下而上」、「湧泉、丹田、夾脊一起動」,如此練劍才能掌握「劍」是手的延伸。如果無法掌握練劍法上述要求,則無法與「行炁」結合,達到身劍合一。而是在舞劍,求劍式美麗及動作好看,娛樂性的表演!

        舉「燕子抄水」一式為例,需輕靈飄逸,在用劍、拳法發勁、大捋、八法運用,自然無往而不利!

        練習過程,不可手先動,一定要「劍隨身走」,劍炁與實腳相呼應,尤其第二式,身體重心移前腳瞬間,如燕子沾水不停留即起,將身體重心後移,劍勢是向後(屬陰),但劍尖的「炁」因右腳湧泉迴旋之際,反而向前(屬陽),這陰陽同出是本門發勁的秘密武器!

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鄭曼青師爺說:用劍之道一定要到台灣學!

       


        鄭曼青師爺是中國傳統文人,有傳統堅持,因此對太極拳會留一點點,這一點點,在鄭師爺的書中不會寫,是在上課中或私下告知,而這一點點才是鄭師爺拳藝秘笈。

        鄭師爺曾跟先師說:「凡事要珍惜,老師在美國十二年,只留這一點點給你們,將來太極拳可以到美國研究,但推手運用內功心法,要他們回台灣向你們學。太極劍你們可以跟他們研究,而用劍對劍、劍理劍法,用劍之道一定要他們到台灣學⋯⋯老師只留這一點點給你們,你們要珍惜⋯⋯」

        發勁是本門極佳檢測「不動手」、「由內而外」的驗收成果,以往以拳架將湧泉、丹田、夾脊三者一致發勁,效果已經不錯了,先師在教劍過程,也會以劍式來發勁(當然先師的著作也不會提到),由於劍是手的延伸,「劍炁」效果更驚人,如「靈貓捕鼠」、「魚跳龍門」、「迎風彈塵」等。我們學了劍式後,稍微試試用劍之道,果然由於「炁」更長加上步伐可以更大,因此在發勁上更有彈性,可以再補上一步,被發者會感到離地更遠更長!

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道家傳統太極拳演練目的就是在改習慣,時間到了,由下而上的習慣自然會養成!


        本門拳架演練,需養成「由下而上」,不可手先動,即手揮來揮去,沒有根的盤拳架!如此下面指揮上面的拳架演練,目的在幫助自己藉由天地的炁,促進代謝功能,讓身體變得更健康!也可不斷改正自己先天「動手」的習慣,每天早晚演練,就是在改習慣,時間到了,由下而上的習慣自然會養成!


2025年3月23日 星期日

太極拳讓七六之齡的我,照顧病人月逾未心交力瘁!

台中班堯自衛
        跟著老師練道家傳統太極拳六年餘,當初只是興趣,也是作為退休生活的養生活動。雖說有些功法及身體益處的心得,並未有多所期待。想不到上(二)月內人開刀,在醫院照顧她一個月,才發現左家功法的大用,大用處謹述於後:

一、大凡照顧過病人的人都知道,照顧者每天都處在病人病情變化的壓力下,睡眠是零碎的,繁雜的事不勝枚舉,這些事在在都消耗你的體力,大概只能用心交力瘁形容。所以當長照社工家訪時,說我看起來不似七六之齡的人,我甚感意外。一個月的操勞,顯然沒有留下痕跡。能撑過這一個多月的辛勞,只能說平日不間斷練習本門功夫培養出來的靱性與體力。這可以從另外二處可以証明:

1、在病房每天清晨只要有較長的空擋,我都會從基礎功到二氣迴旋練一遍,拳架因為空間限制只能打第一段,練完後都會覺得當天精神體力特别好。

2、只要有機會我都會到教室上課,剛開始是會覺得體力有點不繼,但愈後面就感覺體力恢復了。二個小時的課下來,走路都感到輕鬆,不像白天在醫院走路有點僵硬。這二點可資証明左家功法是可以培養體力,日積月累就厚植體力了。

二、養丹的妙用,因為休息時間是零碎不可預期,所以我就多做養丹,即使短短幾分鐘也都有很好的休息效果。

三、照顧病人常需彎腰,以致於常感腰背僵直,上課時就教於老師如何解決,老師教我們多做八彎內氣通九竅,並當場示範做法,做完果然腰背輕鬆多了,下課走到停車場覺得全身輕靈,自此在病房只要有彎腰做事,接著就做八彎通九竅,腰背就輕鬆多了!

        這次照顧內人的經驗,分享給大家參考,希望有助於想改善自己身體狀況的有緣人,加入「道家傳統太極拳」的行列!

2025年3月7日 星期五

「心齋」一扣,「奇穴」會如心跳一般的跳動,代表此時,心跳已慢慢轉移!

     「心齋」是本門太極拳第一次上課必講的心法,因係左祖師萊蓬所傳,也是獨有的傳授內功。一般太極拳都會傳授拳架,若論及內功,會以呼吸做為主要方法,但本門在講「心齋」時,都會要求腦袋不要有任何想法,只要放鬆就好,除睡覺時怕導陰接陽引起觸電做惡夢,不可練之外,其餘時間都可練。為印證扣心齋引起不同狀況,因此會以兩人一組,互相幫助做各種扣「心齋」呈現的效果。

        如以ㄧ呼ㄧ吸自認有感覺的方式扣「心齋」,另一人放在練習者頭頂,會感覺熱氣,但不均勻且會混亂,是「獨陽」,不是陰陽調和的現象。若心不想事情,也不要管呼吸,頭頂則會微溫且均勻,則是「陰極生陽,陽極生陽,陰陽相濟的太極」!而這種「炁」就是我們追求的「無色、無味、無相」的「純炁功太極拳」!

         另外「純道家太極拳」追求養生的秘訣就是,將身體的各部器官,放慢步調,延長壽命。「心齋」雙手相扣之後,稍微沈澱一下,輕壓的「奇穴」會如心跳一般的跳動,代表此時,心跳已慢慢轉移。本影片即是驗證,原本心跳八十二下,慢慢減到七十二下,代表練內功的功效。據研究較低的心率意味著心臟不太可能過度勞累,這有助於降低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等受傷的風險。希望大家珍惜好的東西,要如鄭曼青師爺說的「貨賣識家」,不要把他當成糞土!


2025年2月20日 星期四

有力不出力就是如何不讓「腕關」、「手肘」、「肩膀」出力!

 


        學習太極拳到最後的階段都會互相玩玩發勁,但如果基礎沒有紮實,碰到有意測試的人,很容易以本能的力量發勁,如靠手,或腰部。

        以前上課強調太極拳就是要「鬆」,如何「鬆」鄭師爺說「有力不出力」,如何做到就是不讓「腕關」、「手肘」、「肩膀」出力,這是先師在「太極拳道幾」書上述及「太極拳的鬆與定」「體鬆」提到⋯1.有形:將身上三把鎖打開—腕、肘、胯。手不鬆在腕,肩不鬆在肘,身不鬆在胯。而先師剛開始與鄭師爺學拳時,被要求先師擺左掤定勢後,測試先師有沒有鬆,如不鬆就用食、中、無名指三指打先師的腕關,同時說:「還是一身牛勁!」事後先師才知道,鬆不鬆,腕關是第一關。

        因此要鬆,需讓「腕關」、「手肘」、「肩膀」本能出力的習慣改掉,遵照拳經所說「其根在腳,發與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規定,養成實腳軸心的旋轉,帶動全身的「移位」、「旋轉」習慣,才能做到整套拳架「平整均勻」。習慣養成了,當互相玩發勁或遇到真的實戰了,都是藉由實腳軸心的旋轉,以陰陽之勁將對方離地而起,而不是推來推去,互比力量大小,將太極拳的偉大兒戲話了!

2025年2月7日 星期五

金蛇年開工,大家拜年互道恭喜!

        金蛇年假結束,本週開工,大家拜年互道恭喜,有學員反應:「過年期間有在家練拳,但長達九天的假期,練拳期間容易受到影響,效果較差,不像上課時間專注,才上一小時,感覺精神狀態好很多!」
        以往跟大家建議,每星期一晚上儘量排時間來上課,即使再忙,距離下課僅半小時,也要排除萬難,趕來上課。目的就是本門是「人文拳」,以黃老學說為主,強調「反者道之動」,不是在「招式」熟悉度,而是「有力不出力」的「鬆」,這種違反常理,需長時間的修鍊的太極拳,一定要在思維、動作徹底解決,才能掌握精髓,這次的長假,在家練習,效果較差,就是最好的體驗!


 

2025年1月22日 星期三

練習摟膝拗步過程,發現「手」容易出力,因此需透過第三者協助,不讓肩膀動!

         本門能擁有眾多的學習者,是因為鄭曼青師爺在抗爭期間,能以瘦小身材,輕易將高大的外國軍人連根拔起。先師去日本與自衛隊成員過招,沒有輸過。都是以太極拳力小勝力大的原理佔上風。

           因此學習者莫不以能「發勁」為最高目標,但練習過程要注意不是將對方推開或推倒,或衝撞。而是要連根拔起,這功夫須在最基礎的「拳架」養成「由下而上」、「不動手」、「平整均勻」的習慣,故符合要求非短時間能達到,一定要耐得住改「動手」、「由上而下」的習慣,「發勁」練習才會輕而易舉!

         本影片以「摟膝拗步」示範,主要以往用正面發勁,身體很容易往前衝,犯上半身先動的毛病,因此改以側面站的方式,較能保持身體不會往前衝的習慣。但在練習過程,發現「手」容易出力,因此需透過第三者協助,不讓肩膀動,也就是以往常說的「形不變炁變」才能掌握「發勁」的特性!

2025年1月8日 星期三

113年台中班聚餐!

  

      台中班年終聚餐於1月7日晚間在北屯「柴火」餐廳舉辦,聚餐好處就是「心中疑問,馬上面對面討論」。部分學員認為:

一、原本對「左家功法」的「似有似無」,很有抱握,但經過多年的挫折磨練,才慢慢知道,沒有所謂的「絕對」,只有「相對」。

二、「將動作做得很對」其實是「把姿勢擺出來」而不是「由內而外」由炁來詮釋。

三、比以前能掌握重點,不會抓不到,練起來較有方向。

四、看別的師兄姐練拳,也知道是否「由下而上」、「不動手」練對與錯!

大家的拳理,顯然比以前更清楚,這是可喜現象,拳理通,絕對不會走冤枉路!
















2025年1月5日 星期日

元亨道家傳統太極拳社台中班114/03/03招生訊息!


 預防醫學太極拳課程招生

一、根據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65歲以上老人過去一年曾跌倒比例為1/6。為了讓長者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有助於降低早逝、慢性病所造成的失能,學習太極拳能增加社會參與、降低醫療與照顧的成本等。
二、「道家傳統太極拳」主修鍊借天地的炁,讓本身不好的炁回歸天地達延緩老化、保持青春預防失智!
另外對有心悸、胸悶、憂鬱、五十肩、肩膀腰痠、睡不好、運動舊傷、耳鳴手腳冰冷、等問題者也有一定療效。歡迎報名參加道家傳統太極拳!
三、研習內容:
1「太極運動十三式」以道家太極拳為主幹、加易筋經、八段錦、五禽戲、養身二十四法為輔。
2、學習鄭曼青師爺晚年所授「道家傳統太極拳」,包含釋儒道三教精華,修煉心性和真炁,為無色無味的純炁功、腳先動手後動的純先天、拆開練的純道家!
二、開課地點:台中市旅順278 「全聯福利中心」三樓 (民俗公園斜對面)
四、開課時間:114年03月03日〈星期一〉晚上7點至 9 
五、課   別:十二週一期〈 每週一授課〉
六、報名聯絡:范先生0920-539569 謝老師0910565519

2025年1月2日 星期四

先師在「太極拳道幾」將三十七式拳架,以美軍操練方式,拆開來講解,一動一動的教!

        年終聚餐這次場地舒暢也隱密,聊天不會受到干擾,學員有更多時間將心中疑問提出。最主要的疑問是,外面那麼多的太極拳,都會自稱「鄭曼青祖師的嫡傳」要如何區別?
         這答案在部落格已敘述過,利用本次聚會再次解答:
鄭曼青祖師有許多學生,有學畫的蔣宋美齡、有學詩的劉婉容、周瑞文。有學醫的武仲瑛、鄧安中、彭主榮(頑猴回憶錄《卷下1137頁》)。真正為健康跟著學拳更多了,至少上萬人,有少數是上小貼,上小香堂。但真正依武林規矩呈六摺大貼(源於春秋,基於六經之首易經)拜鄭師爺大帖只有卅位,這些師伯們的學生可稱鄭師爺的第三代「弟子」。由於鄭師爺眾多弟子只有先師進入「左家」,所以先師門下都是一脈相傳的「左家」弟子,純度最高!
        而先師隨鄭師爺學拳過程,是一動一動的學。故先師在「太極拳道幾」也將三十七式拳架,以美軍操練方式,拆開來講解。因此大家所練的拳架會與其他鄭師爺學生有相當不同。且「鄭子太極拳」已被「時中學社」向內政部登記為其所有,故先師門下都稱「道家傳統太極拳」以作區別。
         先師拳架是一動一動拆開教,因此門下盤拳架都分得清清楚楚,「腳停手停」、「平整均勻」、「腳先動手後動」的先天拳,不會含含糊糊,整套學完大約需九個月以上,所以與鄭師爺其他門下「手先動腳後動」的後天習慣差異很大,一看就知道完全不同的拳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