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學了卅幾年還只是會道家太極拳一套拳架,真的有夠笨! .

        民國九十九年五月八日上午在台北「中國信義會恩光堂」參加楊尚斌師兄追思禮拜〈四月十六日因心臟衰竭辭世於林口長庚醫院,享年八十九歲。楊師兄在我入吳國忠老師門下後,鼓勵我看古書並贈乙本莊子新釋書,啟發我太極拳思路,提攜晚入門師兄姐不遺餘力,是值得尊敬的師兄。追思禮拜後,國際神龍太極學會前會長馮天驥師兄在福華飯店請林國瑞大師兄、總教練翁朝彥夫婦、國立臺北大學語言中心主任劉慶剛教授夫婦等人吃中飯,席間林國瑞大師兄表示:「住中部林永鎮師兄與鄰居聊起太極拳,那位鄰居問他:『學了幾年?學了幾套?林師兄回答:學了五年,只學了道家傳統太極拳卅七式一套拳。鄰居聽了很驚訝的說:怎麼那麼笨,學五年才會一套!我學了二、三年已會二十四式、三十七式、四十六式、六十四式好幾套了!林師兄又說:我們門內還有一位更笨,學了卅幾年還是只會道家傳統太極拳卅七式,那就是我們的大師兄!那位鄰居馬上說,真的有夠笨!』聽了這段故事,沒有學本門太極拳者,或許會如那位鄰居一樣,怎麼那麼笨!但學本門的人則會當笑話來聽,因為理念不同自然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外面一般學太極拳者,以能多學幾套拳表示功夫越好,因此學完二十四式後再學三十七式、四十六式、六十四式、九十九式、一百零八式等,對拳理、習慣的改正,沒有安排課程去探討,因此練了幾年還無法作到張三丰祖師遺論太極拳論的「氣宜鼓盪,神宜內斂」、「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虛實宜分清」等。所以在外場遇到有學過別門別派者都會問,同樣是鄭曼青師爺教的卅七式,為何差別那麼大?
       主要是因爲我老師第一次拜鄭師爺後,與干嘯洲師伯上課第一天,鄭師爺說:「赴美十二年,早年的學生只在平時零零星星地來,正式傳授還是過去少有,你們要好好學。」而學拳過程中,鄭師爺更是擇人而教,常常用他的三根指頭對我老師敲擊腕關,說不鬆,其他的人很少被師爺敲擊,表示我老師的拳架是被師爺摸出來的!
        到了我老師要學左家功法時,鄭師爺說:「道家太極拳是純炁功拳,是你張師爺欽霖教我的,不同於楊家,那是要再正式拜師。」因此鄭師爺晚期傳授我老師的道家太極拳除教了左家基本功法,另以「黃老學說」為主,會要求我老師多讀易經、老子、大學、中庸、論語等古書,故我老師所學的太極拳跟他的同門師兄弟已完全不同了!
       我們跟老師學拳時,除一動一動的教外,還要我們拆開來練,因爲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最科學的方法!更要求我們多讀古書,如此才能明理,有錯才能依理去改。因此本門太極拳的特性就是在探討拳理、改習慣。如何探討拳理,舉前例,為何要「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不能手先動腳最後動嗎?為何要「虛實宜分清」兩腳雙重不可以嗎?,在拳理追求下,會發現手先動必會被對手知道,因此要練到比快,也就是以招拆招,永無止盡的追求以快制快,如此身材、年齡成為重要因素,不如去練外家拳。而其根在腳是因為所有力與勁都是以腳為基點,像推重的東西一定以腳為支撐點,力量才會大,也就是要湧泉貼地一定是腳去貼不可能手去貼,如此才能生根,才能長根,與人動手因手不動,對手知道時已來不及了,兩者相較,當然要遵行「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的要求,知道原理就會依理如法練。但要養成此習慣則需要不斷的接受教練的建議及修改,才能逐漸走入符合拳理的要求,由於習慣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好的,讀書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讀完,所以光練道家太極拳卅七式就夠花一輩子時間,自然就會有學了卅幾年還只是會道家除統太極拳一套拳架的笑話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