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是練太極拳的非常重要的地方,因此在運用發勁也是要鬆、也要輕,不可全身緊繃與人交手!
本影片在發勁過程,由一位學員輕貼發勁者的腳踝,發現在雙方對峙之際,腳處於緊繃狀態,如同硬塊石頭雙方一碰都會受傷。如以太極狀態接對方來勁過程,都處於放鬆狀態,如同彈簧一般,讓對方一碰就出去,印證本門太極拳以「行炁」為主!
「道家太極拳」係原習外家功夫的左祖師萊蓬技服無名道長的純道家功法而向其習道,主要修心法及練炁的「左家功法」!傳承都是單傳,由左祖師百歲始單傳給張太師欽霖,張太師與鄭曼青師爺同是楊家入門弟子,早鄭師爺二十二年進入楊家,隨澄甫大師學拳,張太師再單傳鄭師爺,鄭師爺再單傳吳老師國忠,到吳老師才廣傳。門下學生已有多人在傳道。本門以學習鄭曼青師爺晚年所授純道家太極拳為主。
鬆是練太極拳的非常重要的地方,因此在運用發勁也是要鬆、也要輕,不可全身緊繃與人交手!
本影片在發勁過程,由一位學員輕貼發勁者的腳踝,發現在雙方對峙之際,腳處於緊繃狀態,如同硬塊石頭雙方一碰都會受傷。如以太極狀態接對方來勁過程,都處於放鬆狀態,如同彈簧一般,讓對方一碰就出去,印證本門太極拳以「行炁」為主!
這是很好的問題,就如有些人問「靜坐」練的「炁」與本門所練的有何不同一樣!前者練的「炁」是用想的,產生「獨陽」,因此會燥熱且剛猛,無法綿綿不斷。本門練的「炁」則因「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相濟,方為太極」的大自然原理,產生綿綿不斷的陰柔炁!
而「扣心齋」因雙手一扣,陰陽相接,導陰接陽,全身經脈通順,推動先天的炁機,自然而然「炁」就綿綿不斷產生。
「養丹」目的在讓本身的「炁」有汰舊換新功能,屬於靜態,因此在睡眠狀態練,有助於血液循環至肝臟,肝血足,自然不會引發血壓、疲勞頭昏眼花、四隻無力等問題,由於在休養狀態,也是全身最放鬆的姿勢,對腳抽筋非常有療效。所以練習時,容易打瞌睡,甚至睡著,對睡眠品質不佳的人,當然是最好的藥方!
「扣心齋」導陰接陽「炁」會較較強,所以不可在睡覺時練習。而「養丹」在休養狀態,「炁」較溫和,隨時隨地的都可練,尤其睡覺時,保持「養丹」狀態,對本身健康幫助甚大。因此練功時間非常長,只要肯練,三個月,身體健康就會有顯着進步,希望有緣接觸者,好好珍惜持續下去!
預防醫學太極拳課程招生
根據衛生福利部於2024年3月21日公布最新臺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全國社區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調查結果為7.99%,亦即100位65歲長者中約有8位可能罹患失智症。目前台灣65歲以上失智人口大約35萬人,預估到2041年將會接近 68萬人。連心臟外科權威林芳郁,歷任衛生署長以及台大、亞東、榮總三大醫學中心院長,自己也在74歲罹患失智症。
想延緩老化、保持青春、預防失智嗎?或有心悸、胸悶、憂鬱、五十肩、肩膀腰痠、睡不好、運動舊傷、耳鳴、手腳冰冷、等問題嗎?歡迎報名參加純炁功的道家傳統太極拳!
有位師兄最近開白內障手術,術後發現眼睛會浮腫且視力減退,乃建議他多練「鳧眼功」及「橐籥功」。前述功法已有撰文證實,後者由於練「炁」,對視力模糊也會有所幫助,並請他練幾下「橐籥功」,結果,如大都數人的練法一樣,為求感覺以夾脊帶動,當然對視力效果不佳。發現此問題,重新講解本功法的練法,並特別需秉持「少則得,多則惑」的思維練習。
練法如下:
ㄧ、雙腳站與肩平寬,雙手搭半個劍訣,腕關不過肩。
二、雙手的捲與開,都需保持原形不動。
三、如此依法練習到,雙手都能腕關、手肘、肩膀不出力,再整隻手臂開合的旋轉。
四、手臂旋轉能帶動任督二脈的開合,再由任督二脈的開合帶動雙手的開合。
如此「橐籥功」才算是以「炁」在練習!
本影片內容在告知夾脊動與雙手不動的練習,會產生不同的炁息,前者炁不易集中且散亂,後者炁集中且綿綿不斷,多身體任何不適部位,只要如法練都有一定的療效,好的功法應該珍惜,希望對練習者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