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熊經如何依法捲開,達拳理要求「炁往下走」的「五心相通」!

        熊經是鄭曼青師爺所創,主要是練五心相通,達「黃帝內經」中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即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並不是擅長治病的人,而是能夠預防疾病的人。)

        在練習過程,雙手浮起及捲開,都需「炁」往下走,由心窩、神闕、丹田、玄陰、尾閭、命門、從夾脊由雙手勞宮出,成「河車倒運」的陰柔勁,也就是老子道德經四十三章所說「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堅」,「專氣至柔,能嬰兒乎」達養生功效!

        練習「純炁功太極拳」一定要謹慎守「依理如法」,拳理不明,練拳就不知對錯。此拳理為張三丰祖師的「太極拳經」、明王宗岳「太極拳補論」、「十三勢行功心解」、十三勢總歌等的要求練習。不要做不到,而依自己的「法」隨心所欲的「由上而下」、「一舉動如同跳舞」、「出力的伸展」、以致愈練愈陶醉,認為天下我最聰明,走了前人無法做到的「速成」太極拳,結果練習過程都是「炁」往上走。

        沒有達到鄭師爺說的「智慧者。必欲得體用之實體用之實。將何從下手。老子不有云乎。專氣致柔。 能嬰兒乎。此即太極拳之主旨。學者既從是而學焉。倘能得專氣致柔。便學得喫虧之妙法。則已不畏喫虧矣。歌訣所謂。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則已得致柔之效用矣。」

        本影片告知如何避免讓雙手「用力」提起及如何如法捲開,以達拳理要求的做到「炁往下走」的「五心相通」!

2024年12月15日 星期日

「純炁功太極拳」是沒有辦法描述的功夫,也沒有感覺的,教學上是非常不容易!

        二年前,一位好友因身體出現問題,我傳「橐籥功」的影片給他,建議有空多練。雖不時電話聯絡,但各忙各的,一年多未見面,於十二月初某個場合碰面,看他臉色黃黃的,我直言「您氣色不是很好!」問他有無練「橐籥功」,他坦言「剛開始有練,但沒有感覺,因此放棄,選擇練『超慢跑』,每天都有動,感覺蠻好的!」

        再次見面,我特別強調「身體出問題,除找醫生治療外,也要做術後運動,您選擇的運動似乎幫助不大,否則氣色不應該如此!生病在西醫來說,是免疫系統出問題,建議練的『橐籥功』是協助增強免疫系統功能。而中華文化,身體出問題是「陰陽失調」,本功法是典型練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相濟的「補炁」功能,可以達「陰陽調合」目的。不過由於是練「無形無相」沒有感覺的東西,自然練不下去!」

         因此趁面對面的機會,重新講解「橐籥功」讓他觸摸「任督二脈」如何開合,及「炁」前後的延伸!並強烈建議,不管多忙,每天一定要如法(不要用力)練一千下,如認為數目太多,則分三個時段,早上、下午、晚上各三百五十下,再細分三次,每次五十下,很容易做到,一百天後對身體應該會有改善的!

        這位朋友的案例,如同一位學員也熱心教未學習的先生,以改善患「扳機手症」,但由於沒有感覺,也是練沒有幾天,就改練有感覺的高爾夫球運動!

        本門練「純炁功太極拳」是形而上的「道」,學習沒有辦法描述的功夫,也沒有感覺的,教學上是非常不容易。而要教沒有學過的朋友更是很困難,只有「機緣」才能讓有「緣分」的人獲得最佳的健康禮物!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如何落胯?


        有學員反應:「練降魔降心,不到一分鐘雙腳會酸且會往外滑,是什麼原因?」為找出問題,請他示範動作,發現在做雙手捲進來時,兩手是拉進來,因此胯沒有往下捲,造成身體重量完全落在膝蓋,自然腳會酸且會往外滑!

        發現問題後,請另外學員示範「降魔降心」,由別的學員摸他的胯跟膝蓋,發現只要雙手用拉的,身體的力量就會卡在膝蓋,沒辦法繼續往下,這種姿勢如同「站樁」除無法站久會酸之外,「炁」也沒辦法下湧泉再到地底下。

        如雙手如法捲進,胯自然會往內往下,炁會經過膝蓋經過湧泉,再往地下走,像樹往下紮根,達盤根錯節目標。練太極拳,才會與天地相結合,達鄭師爺說的「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境界!

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

被「撞」後,回家量血壓,都有降下來,腰酸背痛也有改善且非常好睡!

            




         去(九)月發表以內功幫忙學員練靠山功,經一年多的修練,這一、兩個星期,再以各種不同的內功幫忙學員練。發現,愈是內動多,手愈不會出力,被發者撞牆剎那,聲音比以前更清脆,印證鄭師爺、先師一脈相傳的「純炁功太極拳」是不可動手的,也就是「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尤其帶左家「起落鑽翻」跟「二炁迴旋」的功法,撞牆聲音更是回響大!

       有學員反應,上星期被「撞」後,回家量血壓,都有降下來,且非常好睡,有的腰酸背痛舊疾也改善很多!可見,被撞瞬間,全身所有的不好炁,都會外放,而天地好的炁,也會悄悄進入體內,讓身體有脫胎換骨的感覺!

2024年11月6日 星期三

如法練心齋鬆開到「預備式」第一動,「清升濁降」非常明顯!

       


        去(112)年五月台中新班,拳架進度「預備式」,當時錄一段影片,將六個動作的要領及注意事項,列表交代,認為大家應該都會比照要求努力練習,但十月底公館班進度「道家太極五十四式劍法」中,學員都出現實腳與虛腳的交替時,身體會晃動,無法保持「立如松」的狀態。因此要求各班,重新練「預備式」,發現「如法練習」並未徹底!

         原來大家學習太極拳把動作做會,就代表已學會了,認為在最短的時間熟練,代表自己聰明,並在比賽中獲獎。其實本門太極拳「純炁功」,就需在「內動」追求,「炁」需要「旬日一張紙」的成長,因此要不斷演練,如何在交替中,做到實腳膝蓋不晃動。而要達到目的,就需徹底瞭解鄭曼青師爺、吳國忠先師的拳理,除有幸上過先師的課比較幸運外,建議多讀他們的著作,追求源頭。不要以自己角度去解釋「純道家太極拳」,否則就是自己的太極拳,不是鄭師爺與先師一脈相傳的「純先天太極拳」!

         因此重新再講解、示範,並強調「如法練」,除能達到實腳不擺動保護膝蓋外,也能做到「內動」要求,尤其心齋鬆開到「預備式」第一動,「清升濁降」非常明顯,但外觀看不出來,需有人在旁體驗,才能瞭解!本影片即告知正確的練習與錯誤的動作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實腳膝蓋晃動,或許身體會出出汗汗根,因此錯誤的動作即使練二、三十年,對內動是一點幫助也沒有,當然武術運用就不用談了!

2024年11月1日 星期五

熊經有人追求在移位未到定位時,即開始旋轉,並自認是比鄭師爺獨創的「上下有根」更精進!

        在1960年代「甩手」運動非常盛行,鄭曼青師爺發現該運動產生許多副作用〈如心律不整、小中風等〉,乃將熊經刊登在當時太鐵路局發行的「暢流雜誌」第四卷。說明熊經「豈止祛病延年,反弱為強而已,進而求自衛,與臻上壽之方,垂手可得。運炁百日自見其病體與贏驅,必有顯著進境。」

       熊經首見於莊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是東漢華陀所創五禽戲之一,為祛病強身法,乃良醫醫未病者之妙用。鄭師爺創本功法,練五心〈兩腳心、兩手心、頭頂心〉相通,也是練習上下〈百會與湧泉〉有根旋是針對當時流行的「甩手」運動引發身體各種疾病,具有療效的功法。另一個功效是「練中脈」(中脈是炁脈,位於任脈與督脈之之)的方法。「中脈」在佛家、道家、密宗為求永生,都在修練,但都是以靜坐、冥想方式進行。鄭師爺則以「上下有根旋」的方式,達動中求靜修煉而成!

        可惜有人認為,「上下有根旋」容易傷到膝蓋,因此為避免膝蓋承受身體重量,另創在移位未到定位時,即開始旋轉,並自認是比鄭師爺獨創的「上下有根旋」更精進,其實此法,因邊移位邊旋轉,對膝蓋是最大傷害,因為身體重量尚未到位,即立刻移位,在湧泉未完全接受之際,膝蓋也沒有準備好,匆匆忙忙的,只是讓膝蓋搖晃,完全失去鄭師爺在自然門杜心五先生演練太極拳,不動膝蓋的經典畫面,及先師強調本門膝蓋不可晃動的要求!

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不管拳架或劍法實腳膝蓋都不可以晃動、搖擺!



        本門拳架「預備式」第三動,左腳向左盪出半步,實腳膝蓋是不可以晃動!本門太極拳會有此要求,是先師所著「太極拳道幾」中「論太極極勁法、拳法—我之剖白」文中大意述及:「
鄭曼青師爺抗戰期間剛到四川不久,與自然門一代奇人杜心五先生印證表演,因為鄭師爺年幼,因此先表演一段太極拳,杜先生卻即席盤腿像油條麻花似。鄭師爺驚為天人,要求重學。而杜先生友善的說:先生不可自薄,剛才所見,先生以一隻腳在練拳,實腳之膝,紋風不動,而他的功夫是幼年的把式不宜成人。雖說這是故事,不等於告訴我們,練拳要注意虛實分清時,根不能動,膝不可動搖!」

       本門太極拳特色就是實腳膝蓋不會亂動,因此在根固之下,達「全實」功能,屬陽。本身的氣容易下地底,如同樹根一樣,吸收屬陰氣的地氣。對養身助易盛大,所以盤拳架只要遵照上述規定,實腳與虛腳的交替明顯,自然有陰陽調和作用,在陰陽相濟之下,一定能夠讓身體的血壓、血糖、甲狀腺素在正常值範圍內
         在拳架要求「實腳膝蓋不可亂動」,同理在演練「道家太極五十四式劍法」也要比照辦理。由於有新學員要學劍法,因此在課程方面從基本持劍、握劍、五行劍重新開始。但發現舊學員在實腳與虛腳的交替,可能自認招式熟練了,而忽略上述的要求,因此拍攝本影片,做為精進的參考!

2024年10月25日 星期五

除順勢借力使力之外,回給對方來勢方向,也可以往別的方向送出!



             鄭曼青師爺 所著「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去三病提到:⋯⋯⋯ 惟教太極拳。不獨可以袪病延年。心神愉快而已。少長咸集。善與人同。效老萊子之兒嬉。耄年不倦。勝華元化之禽戲。專氣致柔。真可謂康樂無疆。若問余四十年之心得,卻只有十二字,曰,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所述皆是接天地的氣,致柔則老氏所謂。能若嬰兒。則壽亦可以無疆矣!

       本門太極拳都是遵循鄭師爺上述所言「如何與天地之間的氣做交換,達養身目的!」在武術運用,則養成周身內外都要「鬆」,四肢肌肉碰到對手之際,也要如往常一樣,不得出現因緊張,有一絲絲拙勁,產生繃緊狀態,而有呆滯狀態,無法氣定神閒的順勢迎接對方衝過來的力量!
     由於在點頭對峙之際,就在「鬆」的狀態,已完全「吞」下對方,等送上門來時,除借力使力之外,回給來勢方向,也可以往別的方向送出!

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本門在武術運用,已無招勝有招!

        道家傳統太極拳平常練拳架時,眼睛都是正視前方,將遠方的一切事物都吞入到湧泉,是守「外竅」與一般的靜坐、打坐等守「內竅」完全不同。因此在實戰時,雙方一點頭,即已把對方的來勢先吃下,也就是要「接受」對方,故在對方啟動之際,任何一個部位有舉動時,馬上就能感應,我們早已預先準備好,不需對方快碰到身體時再拆招,所以武術運用,已經沒有招沒有式了!

        先師早期在教拳架時,示範「搬攔捶」時,會以招式拆對方來勢。在中國電視公司拍攝的「早安太極」影片中,也有示範如何以右手搬,左手拍打對方的腦後門,左腳勾對方的膝蓋後側。但後來於「國際神龍日」教學中分,即強調本門由於「內動」關係,對敵運用完全無招勝有招!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當兩人對視時,一點頭,即要將「接受」對方的勢、炁接到湧泉,待所有力量來時,即順勢回給對方!

           


       左家太極拳強調「純炁功」,是在練拳過程借天地的「炁」(陰)讓自己本身不好的「炁」(陽)回歸天地,達養身目的。即鄭師爺說的:「若問余四十年之心得,卻只有十二字,曰,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武術運用也是先陰後陽,借對方的來勢,還給對方。本門太極拳,是守外竅,當兩人對視時,一點頭,即要將「接受」對方的勢、炁接到湧泉,待所有力量來時,即順勢回給對方,是引進落空即出,等打功夫,不像外家拳擺好姿勢,以招拆招的「對抗」功夫!

2024年10月9日 星期三

讓我更有信心,太極拳真的能在短期間自我療傷的!

       


       十月初利用假期前往宜蘭旅遊,在住宿飯店,與旅客或員工閒聊過程中,發現不少人有脊椎問題,有的已經開過刀,有的處在隨時舊傷發作,讓生活非常痛苦。我試探式的詢問,如果提供簡單的動作會有幫助,是否願意學習,有的滿懷期待,有的冷漠回應。   

       不願學習者,自然轉到其他話題,免得自討無趣。願意改善,熱心示範「太極運動十三式」第一式「一領地天動三焦」第一動,隨著練兩、三次,每一個人都反應「沒那麼緊了!」或「鬆多了!」,有的甚至誇張的說「如果早練,就不需要開刀了!」

         這樣的成果,表示僅結合八段錦、太極拳及掌握「由下而上」的簡單動作,對常年脊椎病痛者,非常有減緩症狀的療效,這次與幾位脊椎出問題的朋友互動,讓我更有信心太極拳真的能在短期間,自我療傷的!

2024年10月6日 星期日

元亨太極養生班11/04招生訊息


 
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失智人口逐年增加,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者人口將超過30萬人,其中65歲以上長者占9成6,罹病者有年輕化的現象!
想延緩老化嗎?保持愉快心情嗎?或有中樞神經出問題、生活壓力、肩膀酸痛、運動舊傷、睡不好、手腳冰冷等問題嗎?歡迎加入預防醫學的太極養生班課程

一、研習課程:

1、以道家太極拳為主幹、加易筋經、八段錦、五禽戲、養身二十四法為輔,再綜合易經之理、內經養生之法、道德經專氣、孟子養氣、莊子心齋坐忘、千金方調氣等內功法。

2、基礎內功:

 如何導引行炁、五心相通、湧泉貼地炁有根、眼神內斂及落胯基本功、幫助通督脈練成河車倒運、養成龜習大法。

 二、開課地點:中區國稅局十樓 (臺中市西區民生路168號 )

三、開課時間:113年11月04日〈星期二〉中午十二時三十分至 一時三十分

五、課 程 期 別:十二週一期〈 每週二授課〉

四、報名聯絡:曾先生0919202062

五、部落格 http://taichibiau.blogspot.tw/

2024年9月27日 星期五

兩人一組方式對練養丹,只要有感應,未練習者就往後走一步!

        本門是「純炁功太極拳」練習過程都不會有感覺,因此如果教課者傳授你有「感覺」的招式,必是「想出來的」,因為這是自己感覺良好的事情,非常容易接受的,可惜「炁」是無形、無相、無味、無色、透明的,是無法感覺的,只能透過第二者的體驗、感覺,才能印證有無!
        在練習本門最基本的「養丹」,是讓本身「炁」與外界天地好的「炁」做交換,會「有進有出」現象,但自己不會知道。本影片以兩人一組方式對練。只要有感應,未練習者就往後走一步。如沒有感應,則原地站著。結果,學習者會隨著練習時間長短產生不同的變化,學習愈久者,對方感應的距離會比較遠。反之,則距離較短!
 

2024年9月22日 星期日

養丹如想經由內部肌肉伸展或冥想,讓前後人產生互動是「緣木求魚」!


        本門太極拳能隨時隨地,甚至睡覺都能練的就是「養丹」,因為它的目的在把本身的炁「汰舊換新」隨時保持全新的狀態。它的功能非常多,由於是只是手擺著,不需「想東想西」更不需「配合呼吸」,自然「
血靜流於肝」符合養身之道。最後練成全呼吸,在盤拳架是「平整均勻」,最後武術運用更是無形、無相,沒有招、沒有式,一碰就出去!
        而這種沒有形、沒有相的「炁」在練習時,是完全無法知道自己有沒有練對,只是如法練就對了!
         本影片即是告知,練「養丹」到一段時間,「炁」由於會進入體內(屬陰),也會由體內出(屬陽),在一進一出的結果,產生與外界的鼓盪,不管站在前方或後方的人都會受影響,而有前後晃動的行為,因此,練習本門「純炁功太極拳」一定要謹守不要有動肌肉的想法,如想經由「經脈隔膜」伸展或冥想的呼吸法,要讓站前、後方的人產生互動是「緣木求魚」,另一層意思代表這些練法,沒辦法與數以萬計的大自然「炁」互動,達養生目的!



 

 

2024年9月17日 星期二

發勁只要配合「橐籥功」等其中之一,都能貼身打將對方發起!


            記得某年夏天的某個晚上,在神龍山莊咖啡坊,當時在澳洲的先師與大家進行視訊,出了一問題「何謂寸勁?」並點名,結果各種答案都有,我當時回稱是「擠勁」。當晚先師沒有給答案,大家討論也沒有結果!

         後來,先師在教「左家功法」如「橐籥功」、「寒芒衝霄、「落鑽翻」時,不斷強調一般武術打人,需有段距離才能克敵,無法近身打,只有本門因「不動手」、「內動」,才可以貼身發勁,且輕易將對方拔根離地,比「寸勁」更上一層!

         當時聽課、看示範,認為只有先師做得到,我是連邊都沾不到。但隨著練拳及教拳的時間增加,在教學相長(學生教我較多)的獲益下,逐漸掌握「無形、無相、無色、無味」的「純炁功太極拳」要領,因此發勁只要配合「橐籥功」、「寒芒衝霄」、「起落鑽翻」其中之一,由於有陰有陽,沒有預備動作,都能貼身打,瞬間將對方發起!

2024年9月8日 星期日

以各種方式下針有配合左家內功效果最好,不僅不會耗氣也藉此練功!



        有學員是執業的中醫師,曾在神龍一日遊時,問先師一些中醫方面的問題,先師建議她:「一、可以針對自己的專長,加強專業知識,讓自己成為專精的中醫師。二、如果幫病人針灸時,以湧泉之力下針,減少體力消耗。」
       

         該執業的中醫師曾心得分享:「利用中醫幫人針灸,因為用全身力道下針,很耗氣,因此行醫時間會縮短,即使五十幾歲會減少針灸的對象。」

        由於本身不是中醫師,因此,無法幫人下針,但當有學員,扭傷或身體不適之時,會記取先師的建議,以湧泉之力幫忙。教拳多年之後,由於教學相長的收穫下,發現藉由「左家內功」幫忙,解決學員各方面的問題,效果更好!因此建議他以左家內功幫忙下針,除本身感受輕鬆及延長針灸行醫之外,對病患也會舒服許多!

       本影片即是在詮釋,以各種方式下針的結果,當然有配合左家內功效果最好,這是因為如同練習發勁,不僅不會耗氣也藉此練功,功夫會愈練愈來愈好!

2024年9月6日 星期五

疊腰是雲手初階要求,進階仍遵守不動手原則,五臟六腑都能內動!


        疊腰是雲手初階要求,也是本門練內炁與外炁相鼓盪的不二法門。因此進階更需遵守不動手原則,不可認為已練好幾年了,很鬆了,可以隨意兩手如行雲流水一般揮舞,如此只是將自己走入體操的「太極拳」,只是出出汗,對改善身體健康毫無幫助,且糟蹋鄭師爺、先師一再叮嚀「動手非太極,太極不動手」的要求!
       影片中詮釋,遵守「不動手」時,當身體向左旋轉時,仍保持中定,造成左邊的心、肺、脾、胃、小腸都會向上旋轉,同時右邊的肝、膽、大腸則會向下旋轉,產生陰陽變化。若向右旋轉,則右上左下。這些內動的陰陽旋轉,對五臟六腑的影響非常有效,尤其有心、肺、脾、肝膽、腸胃疾病的身體,建議一定多練,對恢復身體健康會愈練愈好!

2024年8月30日 星期五

手在發勁是綁人,不是打人,因此是渾身似手手非手的處處都可以!

        有學員問:「發勁要保持美人手嗎?」其實這答案要看狀況,如初學者,一定要保持好保持美人手,因為發勁瞬間,如沒有維持美人手,必定會用掌根出力,被發者會感覺疼痛非常不舒服,且有機反擊,如以美人手,勁會順著指尖發對方,不容易產生壓力讓人不舒服!

        但由於本門是練「純炁功太極拳」,因此練到如太極拳體用拳歌要求「身似行雲打手安用手,渾身似手手非手,但需方寸隨時守所守」則沒有一定要用美人手,因為「手是用來綁,不是用來打人」由於以「炁」發勁,所以渾身處處都可以應用發勁!因為炁遍周身,如鄭曼青師爺說的「太極拳周身都是滿弦的弓,時時要有不得不發之勢!」

2024年8月6日 星期二

先師教發勁,總是叮嚀要如「箭在弦上,有不得不發之勢!」

       

發勁,最容易出現幾個問題:

一、靠手出力,出現上半身先接近對方,易被「反擊」!

二、下蹲再發人,出現露相情形,也是易被對方察覺,失去先機!

三、會猶豫,想要完美準備,以致發勁不乾脆!

先師教發勁,總是叮嚀要如「箭在弦上,有不得不發之勢!」因此,只是借「大乘法」輕輕一晃,將對方發出離地而起!

     

2024年6月26日 星期三

八彎內氣通九竅掌握由下而上要領,對腰傷舊疾會不藥而癒!

        上週新班課程「八彎內氣通九竅」,也讓舊班一起複習,發現即使已學過,仍會動肩膀,如同影片所示,不是學過就能掌握「內動」的精髓。一般學習任何事物都以外形像,成績即中上。若再動作熟練,就算優等。

       以前教或練「八彎內氣通九竅」,認為動作「會」即可,沒有強求一定要「由下而上」,但隨著對本門太極拳注入時間愈久,愈瞭解「一舉手一投足」都需要「內動」,沒有那個動作可以忽略!

        本週新學員學反應練前述招式,「鐵腿」五、六天,是什麼原因?乃請她演練一遍,發現太注重「雙腳用力往下踩」,以致有運動傷害。解惑方式就是:雙腳只是輕輕將重量左右交換而已,不要求感覺,當然肩膀、腰、膝蓋都不能擺動!

          新學員剛開始無法掌握要領,但隨著不斷修改、演練、糾正,才逐漸「有點像」,不再用力下踩,練完,雙腳不再感到僵硬,腰部舊傷也舒服許多。她非常擔心,回去練後,會再恢復原狀!

       我告知:不會的,但要做到「由下而上」的要求,回家一定要練習,不要怕錯誤,到上課時間,再提問題示範,才有不斷修改機會,多次修正,很快就會掌握要領,由於能「內動」對腰傷、脹氣、胃疾、頻尿、攝護腺肥大等有一定療效,每天多多練習,日久,自然會不藥而癒,不需再看醫生的!


2024年6月23日 星期日

此次生大病,在最短的療程即已痊癒,才體會本門太極拳的威力!

        

         利用端午節假期與朋友一起到大坑爬山,回家後感到全身酸痛、泌尿道發炎、喉嚨痛、鼻塞、鼻涕、發燒,來得非常突然。雖然正常療程五天即已痊癒,但體力大為減退,打拳、練功總沒有平時意氣飽滿。隨便動動,非常容易倦怠,不得不感嘆老了最好要不得病! 

         週一上課,上半段勉力跟上,但腰酸背痛。利用中場休息時間求教於老師如何恢復體力。老師答:每日仍然要維持練習的:太極運動十三式、道家傳統太極拳三十七式、基本功法,不要因為體力不支而省略。而且外金丹、內功更要練,且加倍!

        老師為了我的身體儘速復原,下半段課程,帶著大家練太極運動十三式、拳架三十七式、熊經、降魔降心、橐籥功、大乘法、小乘法、二炁迴旋等功法。練完一趟,令我驚呀的是平時打拳愉快的感覺又回來了,打完,精神提振絲毫不感疲乏。此後連續二天的晨練及晚上的內功課,都能愉快的完成。謝謝老師的特別幫助,也感謝各位師兄姐的寬容、犠牲了週一下半段的新課程。

        自疫情後即停止了登山的體能活動,這四年來唯一的課程就是週一的太極拳、劍。週二的內功課,加上週二、週三的晨練,其他日子就在家自我打拳練功。我年紀已七十五歲了,生理機能正走向衰退的老年進程中,此次受到如此劇烈的病毒侵襲下,卻能以最簡單的藥物及最短的療程即已痊癒,而且癒後短短四天體能即恢復正常,我想只能歸功於我們左家的太極拳、功法的威力!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平時練拳不覺有何出奇之處。可是看似無用卻是大用,一旦身體遭到疾病侵襲,不管在治療或癒後身體的復原,就能感受平時保養身體的重要,而道家太極拳就是身體固本培元的功夫。

         結論:如果說這次生大病的經歷及六年的習拳心得:我是懇切的呼籲,不要找理由放棄學習道家傳統太極拳,不要離開教室(失去共同討論的時間)更不要離開老師(失去幫忙解惑的機會,這次快速復原就是最好的證明),隨著時間愈久,就愈能體會他的重要性!

2024年6月18日 星期二

在閃到腰、脊椎疼痛,馬上做正確的八彎內氣通九竅會有一定療效!

       
        
太極拳理通了,練任何一式都是一樣,「由下而上」、「由內而外」達「河車倒運」目的。不會因練起式,有起式的說法,練熊經又是另一套說詞,讓學習者無所適從。
        每次教太極運動十三式「八彎內氣通九竅」,學員會出現「動肩」、「動腰」、「動膝蓋」,因這些動作是先天的,在沒有練太極拳之前,就會的動作,與「道家傳統太極拳」要求由腳底發起的「由下而上」、「不動手」的模式,呈現極端相反習慣。
        故這些要求須經過不斷修改,才能做到。不可能,一聽講或看示範動作就做得到,因為動手、動肩、動腰的習慣非常難改,需經過漫長時間才能修得正果。目的讓動作能「內動」,能在腰痠背痛、閃到腰、脊椎疼痛,馬上做幾下,會有一定療效,不需透過國術館或醫療。且平時多練,對「腎門」也有保養功能,老化也會慢一點,有這麼多好處,為何不練正確一些!
       本影片印證
「動肩」、「動腰」、「動膝蓋」,這些一學就會的動作,對「腎門」內動完全沒有作用
,只是動肌肉而已。若掌握拳經所說「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則內動非常明顯,達養身目的!

2024年6月15日 星期六

心得分享: 人都有惰性,往往不知不覺就走捷徑,那就錯了!




公館班顏樹榮    

         學習「道家傳統太極拳」也有十年以上的時間了,若太極拳只是比手畫腳一番,倒也不難!拳練久了,招式學會了,往往依樣畫葫蘆一招又一式。初學或許帶著迷惑,或許是哪裡覺得怪怪的,又或許久而久之習以為常。只是老師常說這是個「改錯拳」,已經會的動作,學本門太極拳就不用花時間再學。因此越基本的移位、上下有根旋越不簡單,方向錯了,可能就是天差地遠!

         上週上課,練「左掤」時,被老師指正虛腳盪出身體會晃動。我向老師請教疑問:「左掤第四動左腳如何邁出?」老師回我:「你只是把虛腳抬出去,沒有掌握實腳湧泉向右旋,帶動左腳盪出!」其實這答案已經聽老師講過好幾次,初學時覺得腳抬出去就好,「實腳帶動虛腳」大概就拋到九霄雲外。後來聽了幾次,有時記得便試著依法練,有時這件事似乎就沒了。難怪老師常說改習慣難,人都有惰性,往往不知不覺就走捷徑(直接虛腳抬起,或是做得不到位),那就錯了!

        後來回家把「太極拳道幾」中提到「左掤」的練習注意事項中找幾點來反思一下:

1、虛腳之換形(轉動)移位(邁步)重心移動時,必須以自己重心交替於實腳湧泉之慣性動作餘式,與反作用慣性,帶動虛腳之換形與移位。

2、虛腳絕對不可自動,而實腳更不可搖動......實腳湧泉,帶動虛腳.......。

3、求於內而非......求外形,實為太極拳最高修為。

        102年開始學習本門太極拳,有些人一年後拳架學完,認為該學的東西都會了,相繼離去。在聯繫中,知道有的繼續在家練習,在學校操場會看到他們練拳架,總覺怪怪的,但說不出所以然。持續十年後,發現原來他們都是在追求外形熟練度,以致實腳不可搖動、不能高低的要求忘記了!

         檢討自己,雖很認真每天都有練,認為應該會有進步,惟由於惰性,想走捷徑,也會走錯,以致被老師指正後,發現進步有限!慶倖自己堅持下來繼續練,需經過老師不斷的協助指導,才會真正知道,所謂「改錯拳」不只是外形,甚至如何「內動」有更深的體驗,總而言之,往後學習就是『改錯、再改錯、再繼續改!』以此共勉之!

2024年6月11日 星期二

當被對方用力壓下時,如何反敗為勝?

          被對方用力壓下時,一般解決方法就是以肩膀衝撞,除非比對方強壯,否則只是將對方體重扛起,增加負擔,無法解決被壓的情況!

         如何反敗為勝,以左家方式,就是上下有根旋轉解決。這是本門太極拳檢測有無如法練的最佳方法,如做不到,最好鼻子摸摸,承認自己掌握不住「上下有根旋」的練法,再繼續努力吧!


2024年6月3日 星期一

如丹田的轉動,也不是我們學習的方式,因為,這是動肌肉的!


        學習「道家傳統太極拳」令人著迷的地方是「內動」,除能達到養身之外,也有武術功能。因此如何內動是學習者追求的,但要做到,就需回歸鄭曼青師爺所說的「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的要求。
         今天課程「抱虎歸山」是先師「太極拳道幾」強調內動的招式。以兩人一組方式演練,未演練者手輕貼練習者丹田,如做對必能內動。如動腕關、手肘、肩膀,則一點都不會內動。但如丹田的轉動,也不是我們學習的方式,因為,這樣也是動肌肉的。唯有「不動手」(腕關、手肘、肩膀都不出力)才能達到內動,本影片即是印證,動了手是不會內動的!



 

2024年5月29日 星期三

印證有無炁動,兩人一組對練,每位都有感應!


        有學員反應:「我怎麼知道有練到『炁動』?」這是每位學習本門太極拳想知道的答案!
       我們號稱「純炁功拳」,在練習過程,難免會想知道「有沒有練到?」因此會一直想「要有炁」,以致意念太重,造成肌肉僵硬有如鐵塊,自然無法「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練不到「純炁功拳」!有的則是「自我感覺良好」、「愈想愈有炁」認為「練到了」。
      為了印證有無練到「炁動」以兩人一組對練,練習者做前後移位的「按手」,未練習者站在正前方三步遠,如練習者「移位」讓未練習者有感應跟著「晃動」,代表練習者有練到「炁動」,若動都不動,對不起!代表根本沒有練到。
        如此兩人一組對練,每組各自互練十次,然候再換對象。經過輪流多次,回到原來對象,才結束對練。結果,每位都有感應對練者的「炁動」,代表這些年來遵守先賢智慧所創的「由下而上」拳經要求練習,有所收穫,信心滿滿覺得開心!

 

2024年5月25日 星期六

元亨道家傳統太極社公館班113年7月6日招生訊息



元亨道家傳統太極社公館班招生訊息

依衛生福利部(民國100)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估算: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為防範自己有罹患症狀歡迎加入道家傳統太極拳行列能延緩老化、預防失智、返老還童、保持愉快心情嗎!
另外
有心悸、胸悶、五十肩、運動舊傷、失眠、耳鳴手腳冰冷、富貴手、白內障、乾眼症、飛蚊症、板機手等問題者也
歡迎加入!
 研習內容:
1、太極拳運動十三式(以道家太極拳為主幹、加易筋經、八段錦、五禽戲、養身二十四法為輔,再綜合易經之理、內經養生之法、道德經專氣、孟子養氣、莊子心齋坐忘、千金方調氣等內功) 
2、基礎內功:
心齋(導陰接陽)、熊經鳥申(源於五禽戲)簡單易學的動作可消除腰腹鬱積(瘦腰消食)遠離壞病恐懼,是預防醫學中極優秀之根本功法。
 降魔降心(道家添油)為煉精化氣添髓的築基功,是延緩油盡燈枯的添油法,預防各種老年慢性病。
靠山功(俗稱虎背功)是武術避免碰撞損傷的基本功法,可衝開胸中老傷鬱氣,也是實戰透勁的輔助功法。
養丹是以自身及周遭之炁藉由自然開合之勢,更進一步清理全身細胞之老廢物更遠離了細胞惡質變化的隱憂。
3、道家傳統太極拳三十七式(鄭曼青師爺晚年所傳授平整、均勻、不動手、由下而上、上下有根旋求中脈、炁有根、行炁方法)
4、開課地點:苗栗縣公館國小(公館鄉中村大同路15號)
5、開課時間:1130706日〈 星期六〉上午7:00─8:30
6、課   別:12堂一期〈 每週六授課〉
7、報名聯絡:謝老師 0910-565519 顏先生0952-099-128

2024年5月21日 星期二

學了太極拳碰到台中捷運砍人事件,有無防範措施?



            今天(5/21)上午十一時許,傳出台中捷運發生砍人事件,學員反應:「學了太極拳,碰到這種事情有無解決方法?」
        為了讓大家瞭解,學本門太極拳最厲害處在「眼神罩住對方」,因此以兩人一組進行演練,甲方扮演攻擊者,乙方扮演乘客,當攻擊者襲擊時,乙方由於平時有練「降魔降心」及九轉玄功,能罩住對方來勢,心裡已安定許多,然候不慌不忙以「金樑換柱」接或「化」對方來勢!每組對練三、四趟後,再換組,練多次後,結論:反應「好玩,且不會慌張。對自己練的太極拳感到信心十足!」

2024年5月18日 星期六

大自然告訴我們,萬物都是由地下往上長,練拳也是「由下而上」!

         張三丰祖師遺著「太極拳論」:「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跟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機完於一氣⋯⋯」如同萬物,都是種子撒在地上,先往下紮根,慢慢盤根錯節吸收地底的能量,根紮的愈結實,往上長的也愈茂盛,遇到大風大雨不易被吹倒。

         所以大自然的原理告訴我們,練拳都是「由下而上」一步一腳印的努力成長,沒有速成,更沒有「由上而下」的學習,如此必定吸收不到大地的精華,不符合養生之道,在武術應用上,也是靠上半身的力量與人對決,遇到身手更敏捷的對手,絕對立馬判勝負!

        若養成「由下而上」習慣,平常藉由湧泉吸收大地精華到體內,又由天門回歸天上,然候再吸收宇宙的能量進入體內,再由湧泉回歸大地,如此週而復始,好的氣一直到體內,身體自然會愈來愈好,很容易達到養生功效!而在武術運用,雙方一點頭,藉由平時練的「神內斂」、「守外竅」的習慣將對方罩住,加上「由下而上」手不會出力,對方不知力出何來,無法預防,自然將對方發出!


2024年4月8日 星期一

與先師對練陰陽摺疊反覆式,被要求加快,虛腳抬起,都能做到!


            陰陽摺疊反覆式仍需遵守「由下而上有根旋」的拳理,不可「由上而下」上半身擺動,因此,雙方接觸之際,主動攻擊者,以掌心稍向上「陰手」,攻對方喉嚨時,如上半身為主,必會格對方的手,如由下而上,則很輕易聽出對方出力,馬上「由下而上」以掌心向下「陽手」,順對方勢化開!

        有關陰陽摺疊反覆式,先師在歸道山前一年,某個星期日上午,在大禮堂指名三位負責領導的師兄對練,結果第一位,練不到一分鐘,發生喘得厲害,被先師阻止,停止再繼續練下去,換另一位師兄,也是一樣呼吸聲音太大被換下,最後一位,也因上半身擺動、氣喘,無法持續一分鐘,停止對練。三位師兄輪完後,先師指定我上去對練,剛開始,速度正常,練幾下之後,被要求加快、再加快、再加快,甚至規定虛腳要抬起,我都能做到,練完,也沒有喘,先師說「練陰陽摺疊反覆式,就需遵守由腳上來的要求,像這樣就對了!」回到原來位置後,在旁的錦雲師兄馬上豎起大拇指稱讚!

        我能跟上先師的要求,與先師對練好幾分鐘,就是平常遵守先師要求「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一步一步練拳,沒有特別走捷徑,先師歸道山已近七年,我還是依照以往的態度,照表抄課,希望對「三純太極拳」能早日掌握到得心應手!


2024年4月1日 星期一

練外金丹的意外收穫!


        2024年三月初,因周遭同事及家人都患上流感,工作居家都無法完全避開感染源,大約一週後,發覺自己開始喉嚨開始輕微乾,熱痛及癢咳,應該也受感染發病了!
        好不容易捱到週五下班,心想終於可放心放空補眠,修養身體,不需為塞車趕早等問題煩心。但周日睡到自然醒來,在床上就覺得後背延伸到大腿部位隱隱痠痛與僵硬,下床以身體彎腰,手自然下垂觸摸地板姿勢自我測試,居然手指距地面約30公分就已是極限,腰無法再往下彎伸,稍用力,巨大的痠痛襲來。
        此現象產生原因,可能是周六與周日二天,睡眠時間較長,長時臥床,導致脊椎關節與肌肉壓迫,氣血較不流暢故變得僵硬,但半天過去,仍不見症狀好轉;不得不讓人認真想方對治。
        恰巧,剛教授練習不久的卵石工具就在身邊,於是用敲卵石的方法,除了敲身前外,併用敲後背之方法,除後背往上敲外,並一路往下敲腰部,臀部與大腿後方來回數次。剛敲時,只是當它是趁手痠痛按摩的工具,沒想到,如此方法敲二天後,隔周二早上起床無意中彎腰,驚喜發現日前的後背緊繃僵硬與痠痛都已消散,站立可輕鬆彎腰手指觸地。
這可算是此次感冒意外的收穫吧!
 
                            張明春 2024.03.30


2024年3月1日 星期五

太極拳要學會接勁,才會懂得發勁!

         學習太極拳如過程不知「陰陽」道理,對發勁的方法,只知將對手推開,就會一味追求動手「剛猛」的力道。因此建議需下功夫讀古書,了解天地之間的「獨陰不長,獨陽不生,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相濟,方為太極」之理。因此需學習如何「接勁」,鄭曼青師爺也說「太極拳要會接勁,才會發勁」。

         本影片告知,即使是女生如學習得法,一樣能輕鬆接勁,而且練習完後,由於「炁」接地底,全身非常舒暢,不會不舒服的感覺!


2024年2月19日 星期一

招生訊息預防醫學太極拳台中班113年04月01日開課,歡迎報名參加!


預防醫學太極拳課程招生

想「似有似無」借天地的炁,讓本身不好的炁回歸天地達延緩老化、保持青春預防失智嗎?或有心悸、胸悶、憂鬱、五十肩、肩膀腰痠、睡不好、運動舊傷、耳鳴手腳冰冷、等問題嗎?歡迎報名參加道家養身太極拳!

一、研習內容:
1、以道家太極拳為主幹、加易筋經、八段錦、五禽戲、養身二十四法為輔,再綜合易經之理、內經養生之法、道德經專氣、孟子養氣、莊子心齋坐忘、千金方調氣等內功法。
2、基礎內功:
 如何落胯、導引行炁、五心相通、湧泉貼地炁有根、幫助通督脈練成河車倒運、養成龜習大法等功法達返老還童目的。
3、拳架:練不動手的道家傳統太極拳三十七式,修練「平整、均勻」、「由內而外」、「由下而上」、「上下有根旋」基本功。
二、開課地點:台中市旅順278 「全聯福利中心」三樓 (民俗公園斜對面)
三、開課時間:113年04月01日〈星期一〉晚上7點至 9 
四、課   別:十二週一期〈 每週一授課〉
五、報名聯絡:范先生0920-539569 謝老師0910565519

2024年2月16日 星期五

道家太極拳是練習「接」,與一般武術「抗」走完全相反路徑!

       


         一般受人到攻擊大多是以「頂」來解決,因此武術訓練會練習承受抗對方的力量,越能抗表示功夫好,但「抗」、「頂」是有限的!

         但道家太極拳是練習「接」,也就是「受」與一般武術走完全相反路徑!「受」是無限的。故學習過程拳架有「落胯」、「平整均勻」的要求,左家功法也有「九轉玄功」及外金丹的磨練,目的除讓「炁」下地底外,也能「河車倒運」!

          本影片告知:接對方來勢不可,只有「受」,才能接到地底,除不容易受傷外,也能反擊對方!

2024年2月4日 星期日

113/01/29竹南班同樣鄭師爺所傳的太極拳,竟有如此天壤之別,因此「師承」是非常重要的!

        上星期參加退休單位的「尾牙」,碰到多年前對太極拳有興趣的學弟,當然話題都在太極拳打轉。問他有無學習,他說在總公司有學習過是「鄭子太極拳」,我問他有沒學「扣心齋」、「降魔降心」、「金樑換柱」、「養丹」、要求「不動手」等,答案很明顯「沒聽過」,自然「沒有學過」!我勸他好好找真正鄭曼青師爺所傳的「道家傳統太極拳」學習,不然,光會拳架不懂「平整均勻」、「不動手」的意義,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如同最近一位新學員,剛來上課,也說學過「鄭子太極拳」,並希望趕快加入已上到左掤的前一期學員課程,我說「不急,先把前述課程練會再加入!

       結果,到上拳架第一堂「預備式」,由於該學員有學過,才知道,光一個心齋鬆開,就差別太大了,不是以前學的只是做做動作而已!

接著六個動作要求:

一、不是屈膝而是落胯,因此雙手仍保持原位,沒有往下落。

二、實腳膝蓋不可擺動,移位身體不能晃動。

三、虛腳點地不可用力。

四、移位不能高低等等要求。

        該員才知本門太極拳不是那麼容易做到,且只要照規矩練習,兩手麻漲是自然現象,以前學的一點感覺也沒有。到此階段始知,同樣鄭師爺所傳的太極拳,竟有如此天壤之別,因此再次提醒「師承」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2024年2月2日 星期五

在練拳架、推手、劍式、發勁,只要外形動太多,就不符合本門三純的太極拳!

           

        先師在2010年「神龍山莊落成十週年慶」的特刊封面,標題「形不變炁變,形不動炁動」對本門「純道家、純先天、純炁功」詮釋非常清楚。上課時,也不斷告誡我們在練拳架、推手、大履、劍式、發勁,只要外形動太多,就不符合本門三純的太極拳,也會示範「形不變炁變」的發勁,讓大家分清左家太極拳獨特的地方!

        最近有人分享以蹲下接勁再發人影片,但外形改變,只有依靠手的力道,展現無比的強勁力道,與先師前述「形不變炁變,形不動炁動」走不同路線!

         為印證左家功法「起落鑽翻」不動外形能發勁,特錄製本影片,分別以下蹲及遵守規矩的不同發勁,證明下蹲用了本錢比較費力,後者只是「炁」到而已,看似不怎麼樣,但輕易發人且完全不累!

2024年1月26日 星期五

練拳八年心得分享再重複聽課,發現自己的錯誤習慣,讓我更確定一定要來上課!


                                       台中班馮秋智

2015年開始「道家傳統太極拳」,一年後心得:

一、比較不會因為緊張而胃痛、頭痛

二、蕁痲疹再犯的頻率也減少很多,

三、皮膚在運動完後較容易上粧。

四、爬樓梯比較不喘。

覺得身體細緻的變化,學拳時間的累積,非常值得。 

8年後2023年心得:

一、在學習的過程中,挫敗是很常有的心情,有檢討自己,我覺得是因為我真的比較沒有天份+沒有投入很多時間,也沒參加內功班的課程。

二、我看到比我晚上課的同學都比我厲害,而且在每次老師循環教學時,我還是很常被點名姿勢不正確。雖然挫敗感很常有。

三、身體的變化又很真實,頭痛、胃痛、感冒..等在這幾年真得很少,以前洗頭完畢,如頭髮沒有吹乾,就會有頭痛後遺症,現在即使,頭髮稍微乾一些,都不會有頭痛問題。

五、疫情期間,全辦公室同仁都染疫,我是到很後段才確診,而且症狀很輕,馬上恢復正常,表示身體狀況真得還好。

六、以前會有站時會有浮浮的感覺(不耐站),但近2年這種情況也比較沒有了。

七、我告訴自己,如果自己有感到更好,而且給自己2小時學習太極拳對身體是好的事、是對的事,為何要放棄呢因此,我仍繼續學習。

八、在每次循環教導每一式時,又發現自己的錯誤或不對的習慣,這讓我更確定一定要來上課,真的才會有好的習慣及累積進步。

九、因為繼續的學習,在老師循環教學中,我的姿勢也在老師的調整,師母的提點,師兄姐的提醒下,總是多學一次好像也多熟稔一次,也慢慢在体會盡量不要動手,用身体旋的感知,我也希望自己能夠越來越好。

結語:除了今天和大家分享心得之外,也在這裡謝謝老師及師母的教導,也謝謝班上的師兄師姐不管是太極拳或推手不厭其煩的告訴我我的問題,雖然我不是可以改得很快也沒有改得很好,但我都會感謝在心!

2024年1月19日 星期五

113/0116科博館班發勁一定要遵守「不動手」的原則

        大家學習拳架、劍式、推手課程一輪之後,一定會安排互相玩「發勁」,以驗證所學有無問題。如果沒有改掉動腕關、手肘、肩膀習慣,一定會習慣用手推人,被推者會有知覺,先做準備,以致無法順利將對方拔根。如嚴守「不動手」的要求,發勁則是非常容易!



 

2024年1月16日 星期二

112年台中班年度聚餐

        由於疫情影響,台中班年終聚餐延了二年,終於在1月15日於北屯「柴火」餐廳舉辦,大家經過二年的努力,氣色比以前進步許多,也顯得年輕,表示每星期一晚上,放棄其他娛樂,專心在「道家傳統太極拳」的學習,對身體健康是非常好的投資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