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如何落胯?


        有學員反應:「練降魔降心,不到一分鐘雙腳會酸且會往外滑,是什麼原因?」為找出問題,請他示範動作,發現在做雙手捲進來時,兩手是拉進來,因此胯沒有往下捲,造成身體重量完全落在膝蓋,自然腳會酸且會往外滑!

        發現問題後,請另外學員示範「降魔降心」,由別的學員摸他的胯跟膝蓋,發現只要雙手用拉的,身體的力量就會卡在膝蓋,沒辦法繼續往下,這種姿勢如同「站樁」除無法站久會酸之外,「炁」也沒辦法下湧泉再到地底下。

        如雙手如法捲進,胯自然會往內往下,炁會經過膝蓋經過湧泉,再往地下走,像樹往下紮根,達盤根錯節目標。練太極拳,才會與天地相結合,達鄭師爺說的「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境界!

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

被「撞」後,回家量血壓,都有降下來,腰酸背痛也有改善且非常好睡!

            




         去(九)月發表以內功幫忙學員練靠山功,經一年多的修練,這一、兩個星期,再以各種不同的內功幫忙學員練。發現,愈是內動多,手愈不會出力,被發者撞牆剎那,聲音比以前更清脆,印證鄭師爺、先師一脈相傳的「純炁功太極拳」是不可動手的,也就是「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尤其帶左家「起落鑽翻」跟「二炁迴旋」的功法,撞牆聲音更是回響大!

       有學員反應,上星期被「撞」後,回家量血壓,都有降下來,且非常好睡,有的腰酸背痛舊疾也改善很多!可見,被撞瞬間,全身所有的不好炁,都會外放,而天地好的炁,也會悄悄進入體內,讓身體有脫胎換骨的感覺!

2024年11月6日 星期三

如法練心齋鬆開到「預備式」第一動,「清升濁降」非常明顯!

       


        去(112)年五月台中新班,拳架進度「預備式」,當時錄一段影片,將六個動作的要領及注意事項,列表交代,認為大家應該都會比照要求努力練習,但十月底公館班進度「道家太極五十四式劍法」中,學員都出現實腳與虛腳的交替時,身體會晃動,無法保持「立如松」的狀態。因此要求各班,重新練「預備式」,發現「如法練習」並未徹底!

         原來大家學習太極拳把動作做會,就代表已學會了,認為在最短的時間熟練,代表自己聰明,並在比賽中獲獎。其實本門太極拳「純炁功」,就需在「內動」追求,「炁」需要「旬日一張紙」的成長,因此要不斷演練,如何在交替中,做到實腳膝蓋不晃動。而要達到目的,就需徹底瞭解鄭曼青師爺、吳國忠先師的拳理,除有幸上過先師的課比較幸運外,建議多讀他們的著作,追求源頭。不要以自己角度去解釋「純道家太極拳」,否則就是自己的太極拳,不是鄭師爺與先師一脈相傳的「純先天太極拳」!

         因此重新再講解、示範,並強調「如法練」,除能達到實腳不擺動保護膝蓋外,也能做到「內動」要求,尤其心齋鬆開到「預備式」第一動,「清升濁降」非常明顯,但外觀看不出來,需有人在旁體驗,才能瞭解!本影片即告知正確的練習與錯誤的動作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實腳膝蓋晃動,或許身體會出出汗汗根,因此錯誤的動作即使練二、三十年,對內動是一點幫助也沒有,當然武術運用就不用談了!

2024年11月1日 星期五

熊經有人追求在移位未到定位時,即開始旋轉,並自認是比鄭師爺獨創的「上下有根」更精進!

        在1960年代「甩手」運動非常盛行,鄭曼青師爺發現該運動產生許多副作用〈如心律不整、小中風等〉,乃將熊經刊登在當時太鐵路局發行的「暢流雜誌」第四卷。說明熊經「豈止祛病延年,反弱為強而已,進而求自衛,與臻上壽之方,垂手可得。運炁百日自見其病體與贏驅,必有顯著進境。」

       熊經首見於莊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是東漢華陀所創五禽戲之一,為祛病強身法,乃良醫醫未病者之妙用。鄭師爺創本功法,練五心〈兩腳心、兩手心、頭頂心〉相通,也是練習上下〈百會與湧泉〉有根旋是針對當時流行的「甩手」運動引發身體各種疾病,具有療效的功法。另一個功效是「練中脈」(中脈是炁脈,位於任脈與督脈之之)的方法。「中脈」在佛家、道家、密宗為求永生,都在修練,但都是以靜坐、冥想方式進行。鄭師爺則以「上下有根旋」的方式,達動中求靜修煉而成!

        可惜有人認為,「上下有根旋」容易傷到膝蓋,因此為避免膝蓋承受身體重量,另創在移位未到定位時,即開始旋轉,並自認是比鄭師爺獨創的「上下有根旋」更精進,其實此法,因邊移位邊旋轉,對膝蓋是最大傷害,因為身體重量尚未到位,即立刻移位,在湧泉未完全接受之際,膝蓋也沒有準備好,匆匆忙忙的,只是讓膝蓋搖晃,完全失去鄭師爺在自然門杜心五先生演練太極拳,不動膝蓋的經典畫面,及先師強調本門膝蓋不可晃動的要求!

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不管拳架或劍法實腳膝蓋都不可以晃動、搖擺!



        本門拳架「預備式」第三動,左腳向左盪出半步,實腳膝蓋是不可以晃動!本門太極拳會有此要求,是先師所著「太極拳道幾」中「論太極極勁法、拳法—我之剖白」文中大意述及:「
鄭曼青師爺抗戰期間剛到四川不久,與自然門一代奇人杜心五先生印證表演,因為鄭師爺年幼,因此先表演一段太極拳,杜先生卻即席盤腿像油條麻花似。鄭師爺驚為天人,要求重學。而杜先生友善的說:先生不可自薄,剛才所見,先生以一隻腳在練拳,實腳之膝,紋風不動,而他的功夫是幼年的把式不宜成人。雖說這是故事,不等於告訴我們,練拳要注意虛實分清時,根不能動,膝不可動搖!」

       本門太極拳特色就是實腳膝蓋不會亂動,因此在根固之下,達「全實」功能,屬陽。本身的氣容易下地底,如同樹根一樣,吸收屬陰氣的地氣。對養身助易盛大,所以盤拳架只要遵照上述規定,實腳與虛腳的交替明顯,自然有陰陽調和作用,在陰陽相濟之下,一定能夠讓身體的血壓、血糖、甲狀腺素在正常值範圍內
         在拳架要求「實腳膝蓋不可亂動」,同理在演練「道家太極五十四式劍法」也要比照辦理。由於有新學員要學劍法,因此在課程方面從基本持劍、握劍、五行劍重新開始。但發現舊學員在實腳與虛腳的交替,可能自認招式熟練了,而忽略上述的要求,因此拍攝本影片,做為精進的參考!

2024年10月25日 星期五

除順勢借力使力之外,回給對方來勢方向,也可以往別的方向送出!



             鄭曼青師爺 所著「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去三病提到:⋯⋯⋯ 惟教太極拳。不獨可以袪病延年。心神愉快而已。少長咸集。善與人同。效老萊子之兒嬉。耄年不倦。勝華元化之禽戲。專氣致柔。真可謂康樂無疆。若問余四十年之心得,卻只有十二字,曰,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所述皆是接天地的氣,致柔則老氏所謂。能若嬰兒。則壽亦可以無疆矣!

       本門太極拳都是遵循鄭師爺上述所言「如何與天地之間的氣做交換,達養身目的!」在武術運用,則養成周身內外都要「鬆」,四肢肌肉碰到對手之際,也要如往常一樣,不得出現因緊張,有一絲絲拙勁,產生繃緊狀態,而有呆滯狀態,無法氣定神閒的順勢迎接對方衝過來的力量!
     由於在點頭對峙之際,就在「鬆」的狀態,已完全「吞」下對方,等送上門來時,除借力使力之外,回給來勢方向,也可以往別的方向送出!

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本門在武術運用,已無招勝有招!

        道家傳統太極拳平常練拳架時,眼睛都是正視前方,將遠方的一切事物都吞入到湧泉,是守「外竅」與一般的靜坐、打坐等守「內竅」完全不同。因此在實戰時,雙方一點頭,即已把對方的來勢先吃下,也就是要「接受」對方,故在對方啟動之際,任何一個部位有舉動時,馬上就能感應,我們早已預先準備好,不需對方快碰到身體時再拆招,所以武術運用,已經沒有招沒有式了!

        先師早期在教拳架時,示範「搬攔捶」時,會以招式拆對方來勢。在中國電視公司拍攝的「早安太極」影片中,也有示範如何以右手搬,左手拍打對方的腦後門,左腳勾對方的膝蓋後側。但後來於「國際神龍日」教學中分,即強調本門由於「內動」關係,對敵運用完全無招勝有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