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為鄭師爺曼青所著,一九五六年(丙申年八月)連載登載於台灣新生報
一、前言
一、前言
提要:著淺說目的及學拳要點:
1.因十三篇於張真人三丰暨楊師澄甫之心猶未能發揮其十一。
2.因方便學者易得其門而入,按圖索驥亦可無師自通。
1.因十三篇於張真人三丰暨楊師澄甫之心猶未能發揮其十一。
2.因方便學者易得其門而入,按圖索驥亦可無師自通。
3.因闡明學拳要點,首求功架鬆靈,如不鬆則無體用可言。
太極拳淺說 (1/6)
余十年前著有鄭子太極拳十三篇,窮二十年之心力,始告厥成,然張真人三丰之遺意暨楊師澄甫之心傳,猶未能發揮其十一,而學者往往有以其原理淵深索解為難,舉以垂詢,余愧未能一一作答,而疏懶閉門亦已久矣。且邇來欲學此拳者日益盛,正恐不得其門而入,茲為老幼病夫與莘莘學子及婦女計,不得不補著淺說,使讀者易於領悟,按圖玩索,亦可無師自通,如能鍥而不捨,更求精進,則對拙著十三篇必能豁然貫通。該篇所附之圖解,純取楊師體用兼施之心得,諺所謂打對子法,故釋圖有甲乙兩方之動作並行,致初學者易為混淆,故復削繁從簡,單目體育,以直解法行之,使初學者易乎學步,更附以簡要理論,亦取暢達易解為主旨,此外擬輔之以電影教育片,則可以參看其行氣之貫串,及動作之疾徐與高低,庶不致有所罕隔。然以此拳之要點在乎功架,功架如不鬆,前哲所謂學三十年而無用,所謂無用者,非獨不能用,以體言,亦不能致柔而得返老還童之效,學者不可不三注意焉。丙申八月曼髯時客台北。
太極拳淺說 (1/6)
余十年前著有鄭子太極拳十三篇,窮二十年之心力,始告厥成,然張真人三丰之遺意暨楊師澄甫之心傳,猶未能發揮其十一,而學者往往有以其原理淵深索解為難,舉以垂詢,余愧未能一一作答,而疏懶閉門亦已久矣。且邇來欲學此拳者日益盛,正恐不得其門而入,茲為老幼病夫與莘莘學子及婦女計,不得不補著淺說,使讀者易於領悟,按圖玩索,亦可無師自通,如能鍥而不捨,更求精進,則對拙著十三篇必能豁然貫通。該篇所附之圖解,純取楊師體用兼施之心得,諺所謂打對子法,故釋圖有甲乙兩方之動作並行,致初學者易為混淆,故復削繁從簡,單目體育,以直解法行之,使初學者易乎學步,更附以簡要理論,亦取暢達易解為主旨,此外擬輔之以電影教育片,則可以參看其行氣之貫串,及動作之疾徐與高低,庶不致有所罕隔。然以此拳之要點在乎功架,功架如不鬆,前哲所謂學三十年而無用,所謂無用者,非獨不能用,以體言,亦不能致柔而得返老還童之效,學者不可不三注意焉。丙申八月曼髯時客台北。
二、運動之概論
提要
1.定義: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運而後動也。
2.目的:「體」─ 宋末張真人三丰,從黃老之說,所謂「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是為體。「用」─ 所謂以天下之致柔,乃能馳騁天下之至堅,而以柔克剛,是為「用」。「創簡易太極拳以易習慣於有恒(養恒)」。(註:老式一二八手、七分鐘練畢。簡式三七,三分鐘練畢)。
3.條件:甲 ─ 天資。乙、有恒。丙、傳授(為最要)。
4.理論:柔能克剛 ─ 持久積聚也(如風過而銅磨水滴而石穿)。
5.入門:(之方)積氣程序 ─ 氣沉丹田、氣遍周身、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斂入骨(極其至則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6.著手:要鬆。甲、要全身表裡鬆開鬆淨始能有體。要去淨內阻,始能言用,使全身筋絡血脈皆暢通,始可言氣。乙、要先鬆胸,始能氣沉丹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斂入骨,乃為純剛,無堅不摧。
7.境界:蔡孑民先生云:「太極拳之運動,可以禦侮,可以衛生,願以此有百利而無一害之國粹,為四百兆同胞之典型。」體用合一(氣斂入骨,由枯槁脆弱轉為堅強,而為純剛,無堅不摧),延年益壽,返老還童。
運動之目的有二:不為體即為用,所以致其體用之方法,與用功之久暫,所得之淺深,剛柔之異同,變化之大小,運用之巧拙,領悟之遲速,相去正不可以道里計。然不出乎三要,一要傳授得法,一要天資過人,一要持久有恒,三者以傳授為最。如不得傳授,難以有成也,無恒則近於自棄,不足與語學也,縱天資過人,傳授得法,終歸於無成,良可痛惜也。余少時正坐此不可救藥之病,每至身體衰弱時,便學拳,稍稍康復拳已輟。如此者何止再三,天之不欲絕其人,故常罹之以疾,而強之以恒者,非余意也。然余自知鮮恒,乃有處之之方,此拳之功架一百二十八手,多為反復演成者,演習一遍最速需時十餘分鐘,余恐費時太多,以致中輟,故練之如飛,亦需七分鐘,猶以為費時,又恐世之坐余同病者多,乃毅然去其雷同,削其類似者,得三十七式,與此拳之初期僅十三式,較之亦已多矣,然以單式計,未曾減少,原套之次序,亦乃舊貫,練此一套快則僅三分鐘,稍緩五分鐘足矣,早晚各練一套,每日不過十分鐘。余與諸生曰:「人生為國家及社會與親舊鄉里,
三、關於體久原則
提要: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一)、太極拳運動之特徵:具有科學性與哲學性之雙重意義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甲、不僅求運動形態上之柔和,而於內部之臟腑運動,尤為注意。
乙、不在急取,而言漸進。
丙、不在驟發,而言積氣。
(二)、人體內臟生理:缺點 ─ 人能立行,故脊椎豎起,則體內臟腑直繫,上下壁立,累擁擠於一團,致各臟腑之皮與皮黏連,而受濕熱薰蒸,直接各臟器均受其害,間接脊樑亦漸趨衰弱,影響全身之健康甚巨。補救之道:「表」鍛鍊脊骨著手方法:甲、尾閭中正神貫頂。尾閭得中正,逐漸可使神能貫頂。
乙、滿身輕利頂頭懸,尤要頂頭懸也,頭若懸於樑上,則左右上下皆不可擺動,務使尾閭至頂,上下管束不偏不倚,遂使脊體強健,進而有補腦之功。「裏」氣沉丹田,(以去內臟濕熱之病)丹田位置:上下分,臍下一寸三分處。前後分,三與七之比去臍近,去脊稍遠。氣沉丹田之益:如心氣相守於丹田,能使腸以上累疊擁擠之臟器皆能開合運動,而收動盪之益。(約謂氣沉丹田後,橫膈膜收縮,胸腔向下擴張,壓迫腹腔內臟,刺激副交感神經之興奮時,可使呼吸及脈搏從緩,血液增加,血糖量減少,及血壓降低,利尿退熱等之作用。(註:副交感神經主恢復,正交感神經主消耗;如跳舞品茗飲咖啡,皆刺激正交感神經興奮)。
(三)、初學用功之道:不受任何限制,以水喻氣,人游於空氣之中,行坐處臥,皆可用功,時時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勿忘勿助。隨時隨地,迎風翻掌,拂袖舒拳,可驗知風與空氣有若水也。極其至者,覺空氣重於水,是時可知我之肢體之輕柔,已非常人所能及。
(四)、輕柔境界之益:肢體輕柔,則其根穩固,腳心已貼地矣,我所謂風吹荷葉,不倒翁,皆由此而得知是也。
太極拳之運動,其主在乎運動臟腑,因人為萬物之靈,有以異乎獸也。獸之脊骨樑橫,不能人立,故蠢愚,而剛猛則過之,以其臟腑平懸於脊樑,稍一動作,則各臟腑能前後動盪,可使臟腑繫於脊樑之宗筋增強,而脊骨亦因之剛強矣。人能立而脊樑豎起,則清濁分而智慧足,而靈乎獸以此,何也?脊樑能豎,臟腑直繫,上下壁立,累疊擁擠於一團,以致各臟腑之皮與皮黏連,濕以薰蒸之,則脾胃先受其害,繼之則肺腸及各臟腑漸弱或致病矣。此為臟腑之受影響,尤為細事,大則脊骨因臟腑及宗筋之衰弱所致,亦漸贏弱,此則關係全身,不可忽視,故拳論上所最重視者即所謂「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是專為練習脊骨之主要方法,尾閭得能中正,逐漸可使神能貫頂,尤要頂頭懸也。頂頭若懸於樑上,則左右上下不可擺動,而尾閭至頂,上下管束,則脊骨加強也,脊骨加強,不獨使臟腑更事增強,而腦力亦自充足,此即所謂補髓之功也,此外即氣沉丹田,丹田者,乃道家之術語,若謂煉丹在此田下種之意也。位置高下,在臍下一寸三分,前去臍近,後距脊稍遠,約三與七之比耳,如使丹田氣旺,則全身之膜皆可增強,膜如車輪之內胎,是以丹田氣足,則皮膚俱能堅韌,有抵抗力量,此外好處甚多,如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一)能使腹中之水化氧,人腹中水最多,獨佔七成,所以致種種病者,亦水多之害,而丹田氣足,則發熱使水蒸而為氣,不獨減少水份。(二)而氣亦足以幫助血液之循環,氣能沉於丹田。(三)而腸以上之臟腑皆能開合而收動盪之益,其功不可勝言,此功每日能多注意幾次,便能收益較多,如於行坐處臥時,利用其廢時,如乘車行路站立閒臥時注意,以心與氣相守丹田,其效益有勝於藥食補針也。如早晚或餘暇時,可稍稍運動數式,拙著十三篇所謂作陸地游泳觀,茲略舉其要,人在陸地上,游乎空氣之中,而却忘其空氣者久矣。氣猶水然,其用却勝於水遠矣。唯以其無形質,無邊際,使學者不易捉摸,無從注意故比之於水而易於體會,久之,便知空氣誠猶水然,如能作陸地游泳觀,則無不合於太極拳之原理,初學着手,可隨時隨地,迎風翻掌,拂袖舒拳,可以知風與空氣,有若水也,極其至者,覺空氣重於水,是時可知我之肢體之輕柔,已非常人所能及,肢體輕柔,則其根必穩固,腳心已貼地矣。我所謂風吹荷葉不倒翁,皆由是而得之也。若言關於體育之運動,莫善於此,蔡孑民氏評云,太極拳之的運動,可以禦侮,可以衛生,願以此有百利而無一害之國粹,為四百兆同胞之典型,斯言信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