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太極拳」係原習外家功夫的左祖師萊蓬技服無名道長的純道家功法而向其習道,主要修心法及練炁的「左家功法」!傳承都是單傳,由左祖師百歲始單傳給張太師欽霖,張太師與鄭曼青師爺同是楊家入門弟子,早鄭師爺二十二年進入楊家,隨澄甫大師學拳,張太師再單傳鄭師爺,鄭師爺再單傳吳老師國忠,到吳老師才廣傳。門下學生已有多人在傳道。本門以學習鄭曼青師爺晚年所授純道家太極拳為主。
2018年7月29日 星期日
2018年7月28日 星期六
台中班107年9月3日開新班招生訊息
研習內容:
107/07/25頭份班熊經若能由夾脊帶動圓肘,必能抱好圓!
熊經練習時,兩手抱圓看似簡單,但如由兩手拉開,手肘必會打折彎曲,初時練習尚無差別,練習一陣子後,因未圓肘內炁只能到手肘無法到手指間,練習效果當然較差!若能由夾脊帶動圓肘,必能抱好圓、行炁效果自然好很多,對養身保健更有效率!






107/07/24下午班 若另一位學員放在自己實手勞宮之下,必會有股熱氣,此時必能體會練此式所得的效果!

2018年7月27日 星期五
107/07/23台中班「六合真氣任我盜」學習過程不要為了開合動了肌肉!
2018年7月25日 星期三
學拳心得 一直學不好,老師說是外家拳出力習慣,所以本門的功法及拳架看似簡單卻不容易習得
107/07/19竹南班大家對「上下有根的旋轉」都能了解,也能琅琅上口,但實際練演起來都是式上半身先動!
因此在練習時,鄭師爺解釋:「左右捩轉時,捩轉之意境,非憑空旋轉,而指上下有根的旋轉。故捩轉時,頂心有似有似無的根,必須與掌心腳心相吻合。故須注意虛靈頂勁,尾閭中正神貫頂。」
大家對「上下有根的旋轉」都能了解,也能琅琅上口,但實際練演起來都是式上半身先動,請一位學員演練,並由另一位協助,發先即使演練者非常緩慢練習,但仍犯上半身先動的習慣,因此這堂課讓大家印象深刻,知道動作很簡單,但由於舊的習慣難改,做起來卻非常困難,所以建議大家,最好不要缺課,有問題隨時改,才會進步的!




老師特殊教法: 學理說明、分解動作、學員對練、分組修正熟練,再加文課的說理、解惑。
入學: 106年4月巧逢機緣、得引入學、至今1年3個月 (中國人三個月為ㄧ長,故已有五長)學習心得分述如下:
一、領悟:
初期學習遲鈍,似懂非懂、又不夠認真練習,很難理解像( 湧泉接地之力讓氣有根,進入丹田。由天門借天之氣,與天掛鉤,匯入丹田,達到天地人三者合一??)
二、謝老師特殊教法:
1) 學理說明、分解動作、學員對練、分組修正熟練,再加文課的說理、解惑。
2) 新班再次教導學習、改錯修正,再次複習體會。
隨著二次新班的再次複習修正,最近數月覺得漸有心得。
三、有所領悟:分組練習時,對練師兄說有感覺到我的勞宮有炁、雲手基本功有疊腰、做降魔降心體會到落胯……感覺較有成就感。
四、功效: 可能因為練得不夠、還沒有深刻體會到身體的變化,但至少這一年多幾乎沒生病,應該也是不知不覺中的功效吧。
與大家共勉:
一、每天必練 熊經、心齋、養丹、鳥申、降魔降心等功法,其功效自有體會。如 : 一領天地動三焦可緩解腰痠背痛、養丹瞬間可解腳抽筋、降魔降心(六合真炁任我盜) 可緩解胸悶等。
二、堅持信念: 不疑它、相信它,不分時間、地點,天天練習。勤發問、 改錯修正、不斷地印證、體會,必能領悟,有所收穫。
感謝老師、各位師兄師姐的細心教導,讓我有機會重新學習真正的太極拳……道家傳統太極拳
2018年7月20日 星期五
107/07/18頭份班發現「手動」的話勞宮根本沒有感覺,「炁動」則明顯勞宮有熱氣!





2018年7月18日 星期三
107/07/16台中班 鳥申虛腳如同鐘擺,如此身體才不會晃動!
因此練習時,身體不可站歪,與地氣做交換,必會打折,故練習時,在虛腳動盪之間,身體必須保持中正安舒,如此效果才會更好!




2018年7月16日 星期一
107/07/12竹南班比以前更瞭解如何練本門太極拳!
但知道練習方法並不代表能練到好功夫,因為在學習過程,每人會有自己不符合拳理的習慣,故仍需不斷修正,所以最好按時來上課,接受更正確的修改,同時有空也能看看吳國忠老師及鄭曼青師爺所著的書籍,當然能閱讀更多的古書更好,如此讓自己理念更清晰!




2018年7月13日 星期五
107/07/12苗栗社大班鳥申練炁有根不二法門!





2018年7月12日 星期四
107/07/10下午班 練太極拳若著重學得像不像鄭師爺或先師,如同無神一般犯大錯!

故若只知練拳架的熟練而不知練內動,如同佛家所言「有相不是相,無相才是相」如同鄭師爺所著「曼髯三論」自序中「吾論畫本乎書,筆無神,墨失韵者無論矣。重形及失形者亦無論矣。必曰貴神而賤形,則近之,形之與神,猶小人之與君子‧‧‧‧‧‧‧‧」,也就是太極拳不可以想出來的「炁」練拳,如此必定沒有自己的靈魂,如同無神一般。若重形〈外形〉學得像不像鄭師爺或先師,不知在「平整、均勻」、「河車倒運」下功夫,與把外家拳慢練當太極拳的失形〈相〉同犯大錯!
因此學習本門太極拳,如想入寶山不空手而回的話,建議「用心」修改自己不符合拳理的習慣,養成不動手、腳停手停、實腳推動虛腳、實腳膝蓋不可擺動、「移位」身體要平整如牌位、「換形」軸心上下有根旋、保持美人手等!